
昏曉,早晚。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永嘉綠嶂山》詩:“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昏曙是古漢語中表示時間範疇的合成詞,專指從日落到日出的整個夜間時段,強調晝夜交替的自然現象。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項解析:
指日落時分,天色轉暗之時。《說文解字》釋為“日冥也”,如《詩經·陳風》載:“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指破曉時分,日出前微明之狀。《玉篇》釋為“旦也”,如宋之問詩:“晨趨北阙鳴珂至,夜出南宮秉燭歸。曙色漸分雙阙下。”
來源:《玉篇》(宋代重修本)
二字組合後,“昏曙”涵蓋黃昏至黎明的時間跨度,凸顯晝夜循環的完整性。
時間範疇
泛指整個夜晚,常見于描述時序流轉或景物變遷。
例證:
《昭明文選·謝莊〈月賦〉》:“擅扶光于東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後庭。朒朓警阙,朏魄示沖。順辰通燭,從星澤風。增華台室,揚采軒宮。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
(注:賦中雖未直用“昏曙”,但通過月升月落意象,映射“昏曙”所轄的夜間時空框架。)
來源:《昭明文選》卷十三
文學意象
象征時光流逝或境遇明暗交替,如古詩文中“昏曙屢遷”喻指境況變遷。
例證:
唐代李峤《晚秋喜雨》詩:“積陽躔首夏,隆旱屆徂秋……夕澗含煙急,晨岚雜霧浮。”以“昏曙”間的氣象變化暗喻時運流轉。
來源:《全唐詩》卷五十七
釋為:“猶朝夕,早晚。亦指明暗。”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冊,第381頁
注:“昏,日暮;曙,天曉。昏曙指從夜至曉。”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491頁
古人以“昏曙”為時間刻度,反映農耕文明對自然節律的依賴。如《淮南子·天文訓》載:“日出于旸谷……至于蒙谷,是謂定昏。”系統記載晝夜分段,為“昏曙”提供哲學依據。
來源:《淮南子集釋》卷三
“昏曙”作為古漢語時間概念,兼具自然時序描述與人文象征功能,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文獻用例及文化語境綜合考辨。
“昏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昏曙(hūn shǔ)指天色由昏暗逐漸轉明的時刻,即黎明時分,也泛指早晚交替的時間段。它由“昏”(天色暗淡)和“曙”(天剛亮)組合而成,強調晝夜交替時的光線變化。
字義分解
文學應用
該詞多見于古詩文,如南朝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中“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描述從傍晚到黎明的山林景緻變化。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自然光線過渡的意境,或隱喻事物從混沌到明朗的狀态(如困境中的希望)。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5中謝靈運的詩句分析。
暗點頭百弓白僵僵百年之約半星苞蔭摽賣摻摻辭對達揚雕航蝶绡鬥戰督察警獨斷專行多次乏乏法無二門佛律府治故宮禾黍過政火天加工結銜羁離金殿精稗進退狼狽迥秀激濁揚清罥罣開廳窺視冒拜冒蔭目空一切麑卵平津閣鋪地錦乾曜錢注七闆子青蒜上八洞少頃設主實濟樹草舒豁四大家族私齎聳切托食未辨菽麥僞傳畏友象喙遐嶽寫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