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樹草自樂。”
(2).種草。《北史·恩幸傳·茹皓》:“﹝ 皓 ﹞經構樓觀,列於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緻。”
“樹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草木(植物)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齊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樹草自樂。” 這裡的“樹草”泛指自然生長的樹木與草本植物,強調植物整體的和諧狀态。
指種草的行為
據《北史·恩幸傳·茹皓》記載:“經構樓觀,列於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緻。” 此處“樹草”為動詞,意為種植草本植物,常用于描述園林或景觀營造。
部分資料(如)提到“樹草”作為成語,比喻“依賴他人”,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高頻用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參考。
建議在古籍閱讀或特定文史場景中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樹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茂密的樹木和長滿草的地方。
《樹草》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它的首部分是木(mù),表示與樹木有關;它的尾部分是艹(cǎo),代表植物的筆畫。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樹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樹草」。
在古代,「樹草」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樹的部分以「木」為首,但是草部分不是用現代的艹字形狀,而是由象形文字「艸」所組成。
1. 今天我們去郊遊,看到了一片茂密的樹草。
2. 這個公園裡的樹草綠意盎然,非常美麗。
1. 林樹:指的是茂密的樹林。
2. 草原:指的是長滿草的廣闊平原。
1. 樹木:指的是各種類型的樹。
2. 草叢:指地面上生長茂密的草。
1. 寸草不生:指的是一片草都沒有長出來。
2. 枯木敗草:指的是植物失去生機,死亡或沒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