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退兩難;陷于困境。《三國志·蜀志·馬超傳》:“ 阜敍 起於 鹵城 , 超 出攻之不能下; 寬 衢 閉 冀城 門, 超 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 漢中 依 張魯 。”《晉書·呂光載記》:“ 晃 穆 未平, 康寧 復至,進退狼狽,勢必大危。”
“進退狼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ìn tuì láng bèi,其核心含義是形容處境困難、陷入兩難境地,無論是前進還是後退都顯得窘迫不堪。
基本含義
指在困境中無法順利行動,既不能前進也無法後退,常用來比喻策略失誤或形勢逼迫導緻的尴尬局面。
出處與用法
源自《三國志·蜀志·馬超傳》,描述馬超攻打城池失敗後的窘境:“阜叙起于鹵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寬衢閉冀城門,超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
後來《晉書·呂光載記》中也有類似用法:“晃穆未平,康甯複至,進退狼狽,勢必大危。”。
構成與象征
示例場景
例如:面對突發變故,若缺乏應對預案,可能導緻“進退狼狽”,既無法解決問題,又難以抽身而退。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策略性失誤或複雜局面下的被動狀态,建議結合上下文語境使用,如文學創作或曆史分析中。如需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相關記載。
進退狼狽(jìn tuì láng bèi)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在某種境遇下,無論是進還是退都處于困頓的狀況,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進退狼狽的部首分别是辶、⺆和犬。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進退狼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西京雜記·刑德記略》一書中,作者是唐代文學家袁宏道。此後成為了漢語中常用的形容詞語。
進退狼狽的繁體字為「進退狼狽」。
在古代,進退狼狽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辶部分寫成「辵」,⺆部分寫成「冫」,犬部分寫成「犭」。
1. 他遇到了一些麻煩,現在進退狼狽,不知道該怎麼辦。
2. 這個公司在面對市場競争時,進退狼狽,陷入了困境。
進退維谷、進退兩難、絕處逢生。
進退兩難、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從容自如、泰然處之、遊刃有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