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高山。 唐 賈嵩 《華陽陶隱居傳》序:“先生改名氏,潛訪遐嶽,旁無知覺。”
“遐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詞義特征
強調地理上的遙遠與視覺上的壯美,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宏偉或隱喻對理想境界的向往。
例句:唐代賈嵩《華陽陶隱居傳》序中“潛訪遐嶽”即指陶隱居隱居于深山。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華陽陶隱居傳》或古典山水詩作。
遐嶽是一個表示遠山的成語,指遙遠的山峰或高山。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遐(部首:辵,筆畫:12)
嶽(部首:山,筆畫:8)
來源:
遐嶽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東門之龜》一篇中,用來形容遠山的壯麗和高聳。後來,這個詞在古代文學中廣泛使用。
繁體:
遐嶽(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遐:辶口穴足(上左)小(右上)
嶽:山冂冖土(下)
例句:
登高望遠,眺望遠處的遐嶽,仿佛置身在天地之間。
組詞:
遐賓(遙遠的賓客)、嶽峰(高山的峰頂)、高嶽(高聳的山峰)
近義詞:
高山、山嶽、群山、峻嶺
反義詞:
平地、低窪、丘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