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晓,早晚。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永嘉绿嶂山》诗:“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昏曙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范畴的合成词,专指从日落到日出的整个夜间时段,强调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项解析:
指日落时分,天色转暗之时。《说文解字》释为“日冥也”,如《诗经·陈风》载:“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指破晓时分,日出前微明之状。《玉篇》释为“旦也”,如宋之问诗:“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秉烛归。曙色渐分双阙下。”
来源:《玉篇》(宋代重修本)
二字组合后,“昏曙”涵盖黄昏至黎明的时间跨度,凸显昼夜循环的完整性。
时间范畴
泛指整个夜晚,常见于描述时序流转或景物变迁。
例证:
《昭明文选·谢庄〈月赋〉》:“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朓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注:赋中虽未直用“昏曙”,但通过月升月落意象,映射“昏曙”所辖的夜间时空框架。)
来源:《昭明文选》卷十三
文学意象
象征时光流逝或境遇明暗交替,如古诗文中“昏曙屡迁”喻指境况变迁。
例证:
唐代李峤《晚秋喜雨》诗:“积阳躔首夏,隆旱届徂秋……夕涧含烟急,晨岚杂雾浮。”以“昏曙”间的气象变化暗喻时运流转。
来源:《全唐诗》卷五十七
释为:“犹朝夕,早晚。亦指明暗。”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册,第381页
注:“昏,日暮;曙,天晓。昏曙指从夜至晓。”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491页
古人以“昏曙”为时间刻度,反映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依赖。如《淮南子·天文训》载:“日出于旸谷……至于蒙谷,是谓定昏。”系统记载昼夜分段,为“昏曙”提供哲学依据。
来源:《淮南子集释》卷三
“昏曙”作为古汉语时间概念,兼具自然时序描述与人文象征功能,其释义需结合字源、文献用例及文化语境综合考辨。
“昏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昏曙(hūn shǔ)指天色由昏暗逐渐转明的时刻,即黎明时分,也泛指早晚交替的时间段。它由“昏”(天色暗淡)和“曙”(天刚亮)组合而成,强调昼夜交替时的光线变化。
字义分解
文学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诗文,如南朝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中“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描述从傍晚到黎明的山林景致变化。
使用场景
适用于描述自然光线过渡的意境,或隐喻事物从混沌到明朗的状态(如困境中的希望)。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5中谢灵运的诗句分析。
阿娘罢黜扳附襃贤悖乱拨斸彩服称量穿取除服即吉吹韲磁盘丹干当街蛾述囮育疯狗分化浮铺皋牢公台罣漏诡术衮叠和时恍恍惚惚花生子华邃恢拓囫囵半片姣姣刊摘蓝缕劳谦良正旅客明曜墨戏内兵蹑寇扭曲浓集迁乔侵诬圈樻三千威仪洒扫折消施发丝络蒜黄贪惏脱阳宛尔挽具瓦罂惟垣文郎象舞挦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