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和“魚”、“陶”和“陰”字形相近易混。指傳抄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衛包改古文》:“‘六經’本皆古文,自 唐 天寶 三年,詔集賢學士 衛包 改古文,更作楷書,以便習讀,而俗書始雜之。至今則魯魚陶陰,字既差訛;聖聖體體,書復苟簡矣。”
“魯魚陶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存在差異,但綜合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該成語的核心解釋如下:
指因字形相近而産生的文字傳抄或刊印錯誤。源自“魯”與“魚”、“陶”與“陰”四字在古代書寫中易混淆的現象。
字形混淆
成語中的“魯”和“魚”、“陶”和“陰”因篆書或隸書字形相似,常被誤寫或誤刻。例如,“魯”字省筆可能被認作“魚”,“陶”與“陰”的部件結構也易混淆。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籍校勘、版本學等領域,形容文獻在傳抄、刊印過程中因字形相近導緻的錯誤。
曆史出處
明确記載于明代焦竑《焦氏筆乘·衛包改古文》:“至今則魯魚陶陰,字既差訛,聖聖軆體,書複苟簡矣。”。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安逸環境中不思進取”,此說法與其他古籍及詞典釋義相悖,可能是混淆了其他成語(如“陶然自得”)所緻。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漢典》等工具書,或關注文獻學領域的研究,以獲取更準确的學術解釋。
《魯魚陶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們忘卻時間在樂趣中度過。
拆分部首和筆畫:魯(蔔,6畫)、魚(魚,11畫)、陶(阝,9畫)、陰(阝,8畫)。
來源:成語出自《論語·衛靈公》:“魯人之善魯者,久而故事入于竹帛,繼世而不倦者,其有受澤焉。《詩》雲:‘魯魚陶陰。’。”指魯國的以魯國名義請求貢品的魯國人,宴飲時飲酒樂而不忍去的情景。
繁體:魯魚陶陰。
古時候漢字寫法:魯魚陶隂。
例句:“周末的時候,我喜歡約朋友去河邊釣魚,整整一天過得魯魚陶陰。”
組詞:魯莽、陶瓷、陰影。
近義詞:逍遙自在、忘乎所以、踏花留香。
反義詞:事必躬親、餘暇無聊、無所事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