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誅滅;滅絕。
2.阻止禁絕。
詞義解析
“遏絶”為古漢語複合詞,由“遏”(阻止)與“絶”(斷絕)構成,意為徹底阻止、完全斷絕。其核心含義強調通過強力幹預使事物終止或消失,常見于描述對負面現象的根除,如“遏絶禍患”“遏絶惡行”。
權威典籍出處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為:“制止使之絕滅。”例證引《後漢書·窦融傳》:“遏絶奸宄之源。”指從源頭斷絕奸邪之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7卷,第1013頁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徹底禁絕。”如《晉書·刑法志》載:“遏絶内外之奸。”強調全面禁止内外勾結的惡行。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第235頁
用法與語境
古典文獻例證
《宋史·職官志》:“監察禦史掌糾察官邪,遏絶欺弊。”
——指監察官員職責為糾察不正之風,徹底杜絕欺詐舞弊。
現代適用性
雖屬古語,但可用于強調徹底消除社會問題,如“遏絶腐敗”“遏絶環境污染”,常見于政策文件或學術論述,體現嚴肅性與力度。
(注:因權威詞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要求。)
“遏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è jué,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誅滅;滅絕
指通過強力手段徹底消滅某種群體或事物。例如《書·呂刑》中記載:“遏絶苗民,無世在下”,意為滅絕苗民,使其無法存續于世。
阻止禁絕
指通過幹預手段制止某種行為或現象的延續。如《後漢書·孔融傳》提到:“遏絶诏命”,即阻止诏令的傳達。
詞源與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軍事中的嚴厲手段。例如《漢書·翟義傳》中“遏絶繼嗣”,指斷絕後嗣傳承。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延伸含義,可參考《尚書》《漢書》等文獻原文。
岸獄白身人百團大戰闆刺暴燥背廳賓王不理睬補溫布寫唱段稱貸持分赤口白舌大騩呆瓜打擠大小子滇劇釣文鈎杜遏遁叛獨然兒男風警高眇宮鑰行僞豪賈胡撥思禍邸胡桃油講息監誡監收教養員竭愚棘列廐置俊賞軍塘局子诳誣窺阚鸾司麥虋冬馬吏帽光光謀猷納币牛脔品子輕捷束颡殊源天氣形勢梯天托諸空言誣首無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