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故的意思、詭故的詳細解釋
詭故的解釋
(1).違反本心。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 戴明揚 注引《文選鈔》:“詭,違也,言降下心意,隨順世俗,則違我故志,不得本情也。”
(2).詭詐,弄虛作假。 唐 張九齡 《敕處分十道朝集使》:“遂使戶多虛掛,人苦均攤,務欲削除,更成詭故。”
詞語分解
- 詭的解釋 詭 (詭) ǐ 欺詐,奸滑:詭稱。詭道。詭詐。詭辯(a.無理強辯;b.邏輯學上指似是而非的論證,如“詭詭論”)。 怪異,出乎尋常:詭異。詭怪。詭秘(隱秘難測)。詭谲。 責成:詭求(責求,索讨,如“詭詭
- 故的解釋 故 ù 意外的事情:事故。變故。故障。 原因:緣故。原故。 有心,存心:故意。故殺(有意謀殺)。明知故犯。 老,舊,過去的,原來的:故事(.舊事,成例;.有連貫性的比較完整的事情,比較適合于口頭講述,
專業解析
"詭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字義及文獻用例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
欺詐作假;虛僞不實
- 字義拆解:
- 詭: 本義指責、要求,引申為欺詐、虛僞、奇異。《說文解字》釋“詭”為“責也”,段玉裁注:“詭隨,疊韻字,各本作‘變也’,今正。責者,求也。變者,更也。谲詭多端,責求于人,謂變詐也。” 其核心含義指向欺詐、變詐、不真實。
- 故: 此處取其“巧詐、僞詐”之義。《說文解字》釋“故”為“使為之也”,本義指原因、緣故,引申出事故、變故,再引申出巧詐、僞詐之義。《淮南子·主術訓》:“上多故則下多詐。” 高誘注:“故,詐也。”
- 合成詞義: “詭”與“故”在此為同義複用或近義複合,均強調欺詐、僞詐、不誠實的行為或性質。指用欺詐、虛僞的手段行事,弄虛作假。
- 文獻例證:
- 《莊子·天下》:“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衆,願天下之安甯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谲不同,相謂别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莊子·天下》)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詭故”一詞,但描述了墨家後學在辯論中“倍谲不同”、“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等行為,其“谲”即含詭詐、怪異之意,與“詭故”之“詭”相通,體現了學派内部因理解分歧而産生的近乎詭辯的争論狀态。
- 《漢書·叙傳下》:“詭矣禍福,刑于外戚。” 顔師古注:“詭,違也,言禍福相違,終始不一也。” 此處“詭”雖被注為“違”,但其深層仍包含世事變化莫測、表象與實質相違的意味,與欺詐、不實的“詭”義有内在聯繫。指世事(尤其是禍福)的表象與實質相違背,顯得虛僞不實、難以捉摸。
-
奇異怪誕;違背常理
- 引申義: 由“欺詐、虛僞”之義引申,指行為、言論或事物奇特怪異,超出常規,不合常理。
- 字義關聯: “詭”本身就有“奇異、怪異”的義項(如“詭異”、“詭谲”)。“故”在此語境下,可理解為“舊有的、常規的”。“詭故”即指違背常規、顯得怪異。
- 文獻例證: 此義項雖不如第一義項常見,但在理解相關文獻時需考慮。例如,描述某人行為或某事物形态極其特殊、令人費解時,可用“詭故”形容其奇異怪誕之處。
“詭故”的核心含義是欺詐作假、虛僞不實,強調行為的欺騙性和不真實性。其引申義指奇異怪誕、違背常理。這是一個典型的文言詞彙,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或描述虛僞、狡詐的行為或怪異、不合常理的現象。在現代漢語中,其含義已基本被“詭詐”、“虛僞”、“欺詐”、“怪異”、“乖謬”等詞語所替代。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線上查詢 (漢典網): 提供“詭”、“故”等字的古文字形、本義及古代注釋家的解釋。
https://www.zdic.net/
-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 收錄“詭故”詞條,提供釋義及部分書證。
http://www.hydcd.com/
- 《莊子》全文及注釋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提供《莊子·天下》篇原文及重要注釋,理解“詭”在上下文中的運用。
https://ctext.org/zhuangzi
- 《漢書》全文及顔師古注 (國學導航): 提供《漢書·叙傳下》原文及顔師古注,理解“詭矣禍福”的語境及古注。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hansu/index.htm
網絡擴展解釋
“詭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
違反本心
指違背個人真實意願或初衷。例如三國時期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提到:“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意為若勉強自己迎合世俗,便會違背本心,顯得虛僞。
-
詭詐、弄虛作假
強調使用欺騙手段或虛假行為達成目的。唐代張九齡在《敕處分十道朝集使》中批評戶籍管理中的舞弊現象:“遂使戶多虛挂,人苦均攤,務欲削除,更成詭故”。
二、使用場景與辨析
- 古籍引用: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嵇康、張九齡的作品,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 詞義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例如“詭故不情”側重内心矛盾,而“更成詭故”則指向弄虛作假的行為。
三、補充說明
部分網絡解釋(如“詭計與故事組合”)可能存在偏差,建議以權威古籍或詞典為準。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鈔》《嵇康集》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憫卬望安樂世界拜石寶絡背水陣犇流駁嘴禅那抄劫秤心斥近除托楚腰纖細錯绮玷辱門庭陊剝額款伐矜範成大飛駕雰霭蜂鳥甘雨歸骖黃蜀葵護持結業積賤徑輪九弄君母軍裝開士客莊空黃寇奸琳腴籠臿蟊虿朦狡冥真貧而無谄平複千狐腋峭發凄風楚雨瓊花柔魚設慮樹辭水引餅塌然天地不容挑動條緒推蕩網路霞绡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