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又使諸儒撰集經傳”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王沉 《魏書》:“帝初在東宮……集諸儒於 肅城門 内,講論大義,侃侃無倦。”後即以“肅成”為太子講學處之稱。 南朝 梁 蕭統 《僧正》詩:“舒金起 祇苑 ,開筵慕 肅成 。” 唐 李善 《上<文選注>表》:“ 昭明太子 業膺守器,譽貞問寝,居 肅成 而講藝,開 博望 以招賢。”
“肅成”是一個源自曆史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肅成”原指太子講學處,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的注引内容: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東宮(太子居所)時,曾召集儒生在“肅城門”内講論經典,因态度恭敬勤勉,後世便以“肅成”代指太子講學場所。
多用于古籍或研究古代教育制度的語境中,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注意其專指性,僅關聯太子或皇室教育體系。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三國志》注引、詩詞及文獻注釋,完整出處來源。
肅成(sù ch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部首是⺈(月字底),總共有12個筆畫。
《肅成》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來自于《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肅甯其廬。”其中,“肅甯其廬”表示要使廬宇清淨整齊,表示要有威嚴肅穆之意。第二種說法是出自明代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我覺得疼的疼,肅然起敬。”該句表示對某人或某事十分尊敬。
在繁體字中,肅成的寫法是肅成。
在古代,肅成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鎮敬肅成,一舉一動皆顯示出他的威嚴和高貴。
2. 在逝者面前,他們默默肅成,表達對逝者的敬意。
肅然、肅靜、嚴肅、莊肅、肅穆等。
莊重、嚴肅、威嚴、敬重、莊嚴。
輕浮、隨便、嬉皮笑臉、不莊重、不正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