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罷民的意思、罷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罷民的解釋

(1).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周禮·秋官·司圜》:“掌收教罷民。”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罷民謂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罷民。” 鄭玄 注:“民不愍作勞,有似於罷。” 清 錢謙益 《獄中雜詩》之一:“老去頭銜更何有,從今祇合號罷民。”

(2).疲困之民。《呂氏春秋·適威》:“驟戰則6*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 漢 桓寬 《鹽鐵論·诏聖》:“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法。”

(3).謂使民疲勞。《左傳·昭公四年》:“取陵于大國,罷民而無功。”《晏子春秋·雜上十七》:“年充衆和而伐之,臣恐罷民弊兵,不成君之意。”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罷民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罷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先秦及後世典籍注疏中,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辭書及古代經典注釋,其釋義可歸納如下:

一、指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本義)

此義源于《周禮》所載古代司法制度。《周禮·秋官·司圜》載:“掌收教罷民。” 東漢鄭玄注:“罷民,謂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 清代孫诒讓《周禮正義》進一步闡釋:“罷民蓋兼有邪惡、怠惰二義。” 此處“罷民”特指行為惡劣、不服管教且尚未觸犯五刑的惰民,需由官府收容教化。

二、指疲沓、懶惰之民(引申義)

“罷”通“疲”,故“罷民”可引申指懈怠懶惰之人。《周禮·地官·遂人》有“以興鋤利甿,以時器勸甿,以強予任甿,以土均平政。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裡……凡治野,以下劑緻甿,以田裡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教甿稼穑,以興鋤利甿,以時器勸甿,以強予任甿。”鄭玄注:“變民言甿,異外内也。甿猶懵懵,無知貌也。”孫诒讓疏:“甿、氓字通……罷民猶言惰民。” 此義強調其怠惰不勤的特性。

三、指因罪服勞役之民(特定用法)

在司法語境中,“罷民”亦可指因犯罪被判處勞役的犯人。《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罷民。”鄭玄注:“圜土,獄城也。聚罷民其中,困苦以教之為善也。” 此類罷民被集中關押于“圜土”(圓形監獄),通過強制勞役進行懲戒教化。

四、相關詞彙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 《周禮正義》(孫诒讓),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國語》(韋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4.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5.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罷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

指不服從社會規範、不從事生産勞動的群體。西周時期将這類人視為“不法之民”,類似現代的無業遊民或流浪漢。例如《周禮·秋官·司圜》記載:“掌收教罷民”,鄭玄注解釋為“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

二、疲困之民

指因戰亂、勞役等陷入貧困的百姓。如《呂氏春秋·適威》提到“驟戰則民罷”,《鹽鐵論·诏聖》則用“罷民不畏刑法”比喻困苦民衆對壓迫的麻木。

三、使民疲勞

作動詞使用時,表示過度役使民衆導緻其疲憊。如《左傳·昭公四年》批評“罷民而無功”,《晏子春秋》也提到濫用民力會導緻“罷民弊兵”。


補充說明:

  1. 詞源上,“罷”通“疲”,故“罷民”常與民衆困苦狀态相關。
  2.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治理中對社會邊緣群體和民生問題的關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鹽鐵論》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悲懑摽辟閉門墐戶逼面避遜布幹材異程酒乘危出班刺戟翠黃颠夭蹲笆籬子費捐浮語虛辭副主幹酢酒各自為政歸根結柢國勢火藏簡集結果雞竿精強力壯金屑酒金燕盡子九飛犒勤賴帳壘石流行性黴氣嗙喻皮黃瓶隱氣象衛星氣疫铨第嚷聒認雞作鳳融和骀蕩潵骨池遂願肅讓太陽糕填列朓側罤筌豚酒忘念無賴漢忤時相假小天地歊陽歇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