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罷民的意思、罷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罷民的解釋

(1).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周禮·秋官·司圜》:“掌收教罷民。”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罷民謂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罷民。” 鄭玄 注:“民不愍作勞,有似於罷。” 清 錢謙益 《獄中雜詩》之一:“老去頭銜更何有,從今祇合號罷民。”

(2).疲困之民。《呂氏春秋·適威》:“驟戰則6*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 漢 桓寬 《鹽鐵論·诏聖》:“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法。”

(3).謂使民疲勞。《左傳·昭公四年》:“取陵于大國,罷民而無功。”《晏子春秋·雜上十七》:“年充衆和而伐之,臣恐罷民弊兵,不成君之意。”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罷民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罷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

指不服從社會規範、不從事生産勞動的群體。西周時期将這類人視為“不法之民”,類似現代的無業遊民或流浪漢。例如《周禮·秋官·司圜》記載:“掌收教罷民”,鄭玄注解釋為“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

二、疲困之民

指因戰亂、勞役等陷入貧困的百姓。如《呂氏春秋·適威》提到“驟戰則民罷”,《鹽鐵論·诏聖》則用“罷民不畏刑法”比喻困苦民衆對壓迫的麻木。

三、使民疲勞

作動詞使用時,表示過度役使民衆導緻其疲憊。如《左傳·昭公四年》批評“罷民而無功”,《晏子春秋》也提到濫用民力會導緻“罷民弊兵”。


補充說明:

  1. 詞源上,“罷”通“疲”,故“罷民”常與民衆困苦狀态相關。
  2. 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治理中對社會邊緣群體和民生問題的關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鹽鐵論》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罷民》這個詞是在中國大陸俚語中常用的一個詞彙,用于形容某人主動不參與某種活動或聚會。它是由“罷”和“民”兩個字組成的。下面我給你詳細展開解釋一下。 首先,我們來拆分一下《罷民》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罷》這個字的部首是網,筆畫數是9;《民》這個字的部首是氏,筆畫數是5。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罷民》這個詞的來源。《罷民》主要是在網絡文化發展中産生的。它源自于網絡上讨論一些活動、聚會等的話題。當有人不參與某個活動時,他們會說自己“罷民”。 然後,我們來讨論一下《罷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繁體字中,《罷》這個字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不變;而《民》這個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是「民」。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古時候《罷民》這個詞的漢字寫法。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由于《罷民》這個詞源于網絡文化,它并沒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下面是一個例句使用《罷民》這個詞: 小明昨天罷民了,沒有參加我們的聚會。 同時,我們來看一下與《罷民》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與《罷民》相關的一些詞有罷免、不參與、抵制等。近義詞可以是拒絕參與、遠離等。反義詞可以是積極參與、踴躍參加等。 希望以上解釋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隨時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