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 項王 乃欲東渡 烏江 。 烏江 亭長檥船待…… 項王 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 籍 與 江東 子弟八千人渡 江 而西,今無一人還,縱 江東 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後以“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 程宰 兄弟兩人因是做折了本錢,怕歸來受人笑話,羞慚滲沮,無面目見 江東 父老,不思量還鄉去了。”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進行解析:
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在垓下之戰失敗後逃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渡江回江東重整旗鼓,但項羽因戰敗後隨行的八千江東子弟無一生還,深感愧疚,說道:“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最終自刎而死。這一典故成為成語的核心來源。
指因重大失敗、恥辱或未達成目标而感到羞愧,無顔面對曾經信任、支持自己的人(如故鄉親友、同事等)。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程宰兄弟因生意失敗“羞慚慘沮,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關鍵詞解析
現代用法
常用于形容因事業失利、道德失範或辜負他人期望而逃避面對熟人,如“創業失敗後,他自覺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多年未歸鄉”。
成語不僅體現對個人榮辱觀的重視,也反映了傳統文化中“重信守諾”“成敗責任”的價值觀。現代語境中,常被引申為激勵人奮發圖強,避免因懈怠而“無顔回鄉”。
若需進一步了解項羽生平或成語演變,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是漢語成語,意指沒有顔面再見到江東的百姓。此處的江東可以引申為故鄉、老家或原來的社會圈子。該成語用于形容一個人因為受到恥辱、失敗或失去了自尊而無法面對曾經熟悉的人或回到曾經熟悉的地方。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這個成語的拆分結果為: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故事中。這個故事出自《史記》中的《陳涉世家》。陳涉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起義軍領袖之一。當他在起義失敗後,再次回到家鄉江東時,他感到無地自容、羞愧難當。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成語《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他曾經犯了錯誤,現在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無名、面目全非、江東子弟等。
身敗名裂、一敗塗地、跌入深淵。
面對江東父老、昂首挺胸、無愧于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