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避稱其字號。 唐 顔師古 《匡謬正俗·名字》:“在身自述,必皆稱名;他人褒美,則相呼字。《傳》曰:‘ 周 人以諱事神,名終将諱之。’不言諱字也。” 清 胡鳴玉 《訂譌雜錄·不諱字》:“古人諱名不諱字,故於祖父師長之字,直指而不以為斥。”
(2).名字。《水浒傳》第五回:“敢問師父俗姓,喚做甚麼諱字?”
“諱字”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意義與“避忌”相關,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避稱其字號
指因避忌或尊敬而避免直接使用某字。例如古代對帝王、尊長名字的避諱,如《禮記》提到“卒哭乃諱”,即喪禮後需避諱死者名諱。這種習俗在封建社會中尤為嚴格,如《水浒傳》中“如何父寫書與兒子卻使個諱字圖書”,體現了對尊長名字的避諱。
名字本身
在特定語境下,“諱字”直接指代名字,尤其是尊長的本名。如元代《漁樵記》中“怎敢叫俺相公的諱字”,此處“諱字”即指名字,需用尊稱替代。
現代漢語中,“諱字”更多用于描述曆史或文學中的避諱現象,如研究古籍時需注意避諱字對文本的影響。
“諱字”既指需避忌的字詞,也指代名字本身,其内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語言禁忌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禮記》《水浒傳》等文獻。
“諱字”是指禁忌、忌諱的字詞,也可用作動詞,表示避諱、不敢提及某個字詞。
“諱字”的部首為言(讠),總計6筆。
“諱字”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與儒家文化有關。古人認為一些字詞會帶來厄運或不祥的影響,因此被視作禁忌詞,需要避諱。
“諱字”的繁體寫法為「諱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候會使用「彐」代替「讠」作為部首。
1. 他因為不敢提及那個禁忌詞,就一直避開諱字。
2. 為了避免沖突,古代宴會上的人們常常會忌諱某些字詞的使用。
避諱、諱忌、諱言、諱飾、諱谔、諱诐等。
忌諱、禁忌、忌語。
隨談、開誠布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