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史記·項羽本記》:“當此時, 彭越 數反 梁 地,絶 楚 糧食, 項王 患之。為高俎,置 太公 其上,告 漢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 太公 。’ 漢王 曰‘吾與 項羽 俱北面受命 懷王 ,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桮,即“杯”。後謂從他人那裡分享利益為“分我杯羹”。 黃小配 《大馬扁序》:“徒希望於首領賜環之後,而分我以一杯羹,然卒以是而流離海外,客囊羞澀,終其身有不能歸見父母妻子者矣。”參見“ 分羹 ”。
“分我杯羹”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背景信息: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楚漢相争時,項羽以烹煮劉邦父親(劉太公)威脅劉邦投降。劉邦回應:“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意為:“我們曾結為兄弟,我父即你父,若真要烹煮他,請分我一杯羹。”劉邦以此化解危機,展現政治智慧()。
成語既反映古代政治鬥争的謀略,也強調利益共享的價值觀。現代多用于商業、合作場景,提醒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曆史解析。
《分我杯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分給我一塊兒吃。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杯”和“羹”,其筆畫分别是6畫和12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據傳,古時候有一位賢臣名叫管仲,他以聰明才智和出色的才幹著稱。有一次,國君舉辦宴會,準備給重臣們分肉羹。管仲在衆人中排名靠後,擔心輪到他時沒有剩下太多的食物,便特意帶了一個大碗去。結果,當他的輪到時,其他人的碗都已經滿了,所以他将自己的碗放在中央,等其他人夾菜時,偷偷地夾了一些到自己碗裡。因此,人們便用“分我杯羹”這個成語來形容搶奪、争奪自己的利益。
分我杯羹的繁體寫法是「分我杯羹」。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成語《分我杯羹》的文字形狀略有變化。例如,“分”字的上面是“刀”字不是“八”字,而“杯羹”中的“杯”字在旁邊有一個“木”字旁,并非是現代常見的樣子。
例句:小明也想參與這個競賽,他說:“我也要分我杯羹。”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分配杯羹”、“争奪杯羹”等。
與“分我杯羹”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分而治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與“分我杯羹”意思相反的成語是“一團和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