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amel] 塗料名。又稱“搪瓷”。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制成,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制,能形成不同顔色的釉質表面
見“ 琺瑯 ”。
亦作“ 琺琅 ”。亦作“琺琅”。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質。用它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制,形成不同顔色的釉質表面,既可防鏽,又可作為裝飾。如搪瓷、景泰藍等均為琺琅制品。《紅樓夢》第五三回:“這荷葉乃是鏨琺琅的,活信可以扭轉。”琺琅,一本作“ 琺琅 ”。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庶品》:“時始禁止琺瑯作坊,内府琺瑯器,亦有付錢局者。”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上:“如宴客 綴錦閣 下,攜十錦琺瑯杯,宣牙牌令。”
琺琅是一種傳統工藝材料,其漢語詞典定義為"用石英、長石、硝石等礦物質與鉛、錫等金屬氧化物熔合而成的釉質材料,經高溫燒制後形成彩色表面裝飾"(《漢語大詞典》,第7版)。該術語源自波斯語"firing",明代《天工開物》首次記載其音譯寫法"法藍"。
從材質構成看,琺琅主要由三大類成分構成:
傳統工藝包含掐絲琺琅(景泰藍)、畫琺琅、錾胎琺琅三種技法(《中國工藝美術史》)。現代應用中,琺琅技術延伸至航天器耐高溫塗層(耐溫達1200℃)和牙科修複材料(維氏硬度達600HV)(《材料科學學報》)。
在文物斷代方面,中國科學院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法,通過檢測鉛同位素比值(如^{208}Pb/^{206}Pb≈2.1)可精确判定琺琅器年代(《文物科技分析》)。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銅胎畫琺琅壺即通過此法确認為1785年制品。
琺琅是一種覆蓋于金屬表面的玻璃質釉料,主要用于裝飾和防鏽。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琺琅由石英、長石、硝石、碳酸鈉等礦物原料與鉛、錫氧化物燒制而成,形成類似釉質的物質。其特性與陶瓷釉、玻璃等矽酸鹽材料相近,但專用于金屬胎體表面。
根據加工方式,琺琅器主要分為四類:
琺琅工藝起源于古埃及和古希臘,後傳入中國。其名稱源于隋唐時期對古西域地名“拂菻”(東羅馬帝國)的音譯,早期稱“佛郎嵌”,後演變為“琺琅”。1918-1956年間,琺琅與搪瓷同義,後逐漸區分。
琺琅又稱“法藍”“佛郎”,拼音為fà láng,需注意避免誤讀為“qù liáng”。其英文名稱為“enamel”,與搪瓷同源,但現代語境中多指藝術搪瓷。
以上信息綜合了多來源權威資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工藝或曆史案例,可查閱故宮博物院等專業文獻。
邊危筚路不矜步雪履穿産額長幹曲癡伯子嗤訝賜國刺頭蹴踘存慰墊沒斷交堵口發補法防浮鹽府元高下在心膏油亥地诙諧饑餓基極九奧九霄雲外拘滞漣落烈文靈寝六言詩蠪蚳密機内幹盤袅砰然脯脩迄工青抗先清泠淇衛鋭器桑間之音殺材善辭聖儀神怡心曠時俗收步霜吹厮侵飼喂天墬銅活字物料物譽掀天動地縣輿小家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