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靡;衰敗。 晉 庾闡 《浮查賦》:“故能紆餘盤骪,森蕭頽靡,陽飄飈結,華裂水灑。” 唐 陳子昂 《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則我府君當欽明之世,承苛慝之燼,緝頽靡之餘。” 明 歸有光 《與周澱山書》之三:“不顧紀綱決裂,風俗頽靡,人心紛亂而莫可收拾。” ********* 《警 * 父老書》:“ 民國 初年,朝野上下之忘仇寡恥,徒事内争,頹靡昏罔之人心也。”
“頽靡”一詞在漢語中通常被認為是“頹靡”的異體寫法(“頽”是“頹”的異體字),其核心含義指衰敗、萎靡不振的狀态。以下是綜合權威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精神或意志層面
指人或群體的精神狀态低迷、缺乏進取心,例如:“頽靡之風”形容社會整體消極懈怠。
社會或國家層面
多用于描述政治、文化或經濟的衰落,如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用“薾靡不變”批評晚清社會的固步自封。
自然與事物狀态
原指草木凋零(如“靃靡”形容草木細弱披拂),後引申為事物的衰敗過程。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梁啟超相關著作。
頽靡(tuí mí)一詞源于漢語,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堕落、頹廢、衰敗等含義。以下将為您介紹關於頽靡的拆分部首和筆劃、字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内容。
頽靡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頭/頁”(tóu)為頭部部首,“革/鞋革”(gé)為皮革部首。頭部部首表示與頭有關,皮革部首表示與皮革有關。在筆劃方面,頽靡一詞共有14個筆劃。
頽靡一詞最早見于《世說新語·風采》篇,成為後來用于描述人的不思進取、頹廢堕落的形容詞。字面意思為“頭腦混亂,不思進取”,引申為思想意志頹廢,行為堕落。
頽靡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頹靡,其意義和拼音相同。
在古時漢字寫法中,頽靡被寫作頹靡,少了“頁”字的“頭/頁”部首。古時的寫法更為簡化,但字義與現代寫法保持一緻。
1. 他過去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但最近變得頹廢頽靡起來了。
2. 這件事情讓他的信心受到了重大打擊,導緻他陷入了頹靡的狀态。
組詞:頹靡不振、頹靡疲乏、頹靡不堪
近義詞:頹廢、堕落、墮落
反義詞:堅毅、奮發、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