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糇的意思、幹糇的詳細解釋
幹糇的解釋
幹糧。亦泛指普通的食品。《詩·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之愆。” 高亨 注:“幹餱即幹糧。這裡用以代表普通的食品。” 宋 司馬光 《論以公使酒食遺人刑名狀》:“《詩》有《鹿鳴》、《伐木》、《既醉》、《行葦》,美宴好之相樂,刺乾餱之失德。” 清 劉青藜 《乞兒行》:“羞澀客囊空,聊復遺乾餱。”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糇的解釋 糇 ó 幹糧:糇糧。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幹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幹糇”指幹糧,也泛指普通的食品。該詞由“幹”(無水分)和“糇”(糧食)組成,字面意為幹燥的糧食,後延伸代指日常食物。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之愆。”。此句意為“人們失去道德,往往因争奪食物而起紛争”,高亨注釋中明确将“乾餱”解釋為幹糧,并引申為普通食物。
-
文化内涵
該詞常用于描述因食物匮乏或分配問題引發的矛盾,體現古代社會對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視。例如宋代司馬光曾引用此典,強調宴請禮儀與食物分配的重要性。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幹糇”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其核心意義仍圍繞“食物”展開,可比喻物質基礎或生活必需品的匮乏狀态。
示例用法
- 古籍例句:“羞澀客囊空,聊復遺乾餱。”(清·劉青藜《乞兒行》)
- 現代引申:形容因資源不足導緻的困境,如“團隊合作若失德,幹糇之愆不可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糇(gān hóu)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有着特定的意義和背景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幹(gàn)的部首是幹字頭,它的筆畫數為4。
糇(hóu)的部首是米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5。
【來源】:
幹糇是中國福建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它是一種幹貝燕窩糊的俗稱。這道美食以幹貝和燕窩為主要食材,煮熟後攪拌成糊狀。因為它的口感細膩順滑,香甜可口,深受人們的喜愛。
【繁體】:
幹糇的繁體字為「乾糇」。在繁體字中,「幹」的寫法為「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幹和糇的寫法也略有不同。幹的古字寫法為「尲」,糇的古字寫法為「口垕」。
【例句】:
1. 請給我一碗幹糇,我想品嘗一下福建的傳統美食。
2. 他吃完一碗幹糇後,覺得自己的口味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組詞】:
幹貝、糇白、燕窩、糊粉
【近義詞】:
糊湯、糊狀食品、糊粿
【反義詞】:
鮮嫩、清湯、光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