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糇的意思、幹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糇的解釋

幹糧。亦泛指普通的食品。《詩·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之愆。” 高亨 注:“幹餱即幹糧。這裡用以代表普通的食品。” 宋 司馬光 《論以公使酒食遺人刑名狀》:“《詩》有《鹿鳴》、《伐木》、《既醉》、《行葦》,美宴好之相樂,刺乾餱之失德。” 清 劉青藜 《乞兒行》:“羞澀客囊空,聊復遺乾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糇”是漢語中較為古雅的詞彙,專指幹糧類食物。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幹”通“乾”,意為脫水後的食物,“糇”則特指幹糧,二字連用強化了“便于攜帶、耐儲存”的食品屬性。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小雅·伐木》中“民之失德,乾糇以愆”,此處以幹糧代指微薄之物,隱喻人際關系中因小失大的道理。

在《說文解字注》中,段玉裁特别強調“糇”與“餱”為異體字關系,指“熬米麥使幹”的加工方式,印證了古代食物保存技術特征。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保留于文言語境或學術考據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曾援引“幹糇”解析古代禮俗。

字源演變方面,《康熙字典》收錄“糇”屬米部,注音為“胡溝切”,字形結構直觀反映其與谷物制品的關聯性。需要說明的是,在簡化字推行後,“幹”已替代“乾”字部分語義,但專業辭書仍建議在引用古籍時保留原字形。

網絡擴展解釋

“幹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幹糇”指幹糧,也泛指普通的食品。該詞由“幹”(無水分)和“糇”(糧食)組成,字面意為幹燥的糧食,後延伸代指日常食物。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之愆。”。此句意為“人們失去道德,往往因争奪食物而起紛争”,高亨注釋中明确将“乾餱”解釋為幹糧,并引申為普通食物。

  2. 文化内涵
    該詞常用于描述因食物匮乏或分配問題引發的矛盾,體現古代社會對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視。例如宋代司馬光曾引用此典,強調宴請禮儀與食物分配的重要性。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幹糇”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其核心意義仍圍繞“食物”展開,可比喻物質基礎或生活必需品的匮乏狀态。

示例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暗自鳌甲白葛寶瓶别腳鸧鷃塵霾刍牧春襟呆瓜待試大夢飛刍挽糧奉職分會分均分朗朗腐女高緻功德錢刮刮燥燥孤山處士鴻逵候卒緩瀉回斜會衆鹄望驕肆挾提激嚁解明懼悚渴塵嗑喳匡直老屋練功十八法寥蕭魯殿靈光慮表沒死扪搎沐猴而冠募原捏和平陵掊鬥折衡千裡之隄,潰于蟻穴畦町剩餘産品神醉心往施香死模活樣鐵獄銅籠突駕讬載屋霤詳刑寺限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