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要的意思、會要的詳細解釋
會要的解釋
[a compilation of State regulations] 用于記錄一個朝代中各種規程制度及其變化狀況的書
《明會要》
詳細解釋
(1).綱領;樞紐。 三國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彖》:“故處璇璣以觀大運,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據會要以觀方來,則六合輻輳未足多也。”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明其約契,正其會要,定其時日,通其言語,達其情志,天下不可一日無文也。” 清 恽敬 《<春秋>說》下:“《春秋》者, 魯 史之會要也; 魯 史者,《春秋》之實録也。”
(2).分立門類,記一代典章制度、文物、故事之書。《舊唐書·儒學傳下·蘇冕》:“ 冕 纘國朝政事,撰《會要》四十卷,行於時。”《明史·陶凱傳》:“ 漢 、 唐 、 宋 時皆有《會要》,紀載時政……宜依《會要》,編類為書,庶可以垂法後世。”
詞語分解
- 會的解釋 會 (會) ì 聚合,合攏,合在一起:會合。會審。會話。 多數人的集合或組成的團體:會議。開會。 重要的或中心的城市:都(?)會。省會。 彼此見面:會面。會見。 付錢:會賬。會鈔。 理解,領悟,懂:會
- 要的解釋 要 à 索取:要賬。要價。 希望,想:要強。要好。 請求:她要我給她讀報。 重大,值得重視的:重要。要人。要領。綱要。要言不煩。 應該,必須:須要。 将(乶 ):将要。快要。 如果,倘若:要是。 表選
專業解析
“會要”是中國古代史書的一種重要體裁,特指分類彙編某一朝代或時期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史料性著作。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理解:
-
字義與編纂方式:
- “會”: 意為“彙總”、“聚集”、“彙合”。指将分散的官方文書、法令、規章、事例等彙集起來。
- “要”: 意為“綱要”、“要點”、“精要”。指在彙集的基礎上,進行整理、篩選、提煉,取其精要,分門别類。
- 因此,“會要”的本質是将浩繁的官方檔案和文獻資料,分門别類地進行系統彙編,形成一部便于查閱的、關于國家制度與政策的“百科全書”或“資料彙編”。
-
内容與性質:
- 典章制度為核心: “會要”主要記載一個朝代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教育、禮儀、職官、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典章、制度、法令、政策及其沿革變化。
- 史料性: 它不同于紀傳體史書(如二十四史)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也不同于編年體史書(如《資治通鑒》)以時間為線索,而是以典章制度為綱目,具有極高的原始史料價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史、社會史、經濟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
- 官方檔案為基礎: 其内容主要來源于當時的官方檔案文件,如皇帝的诏令、臣僚的奏議、各衙門的案牍、律令格式等,因此内容詳實、具體。
-
曆史發展與代表著作:
- 首創于唐: 一般認為,“會要”體裁由唐代蘇冕創始,他編撰了《會要》40卷,記載唐高祖至德宗九朝史事。
- 成熟于宋: 北宋王溥在蘇冕《會要》和楊紹複《續會要》基礎上,增補唐宣宗以後至唐末史事,編成《唐會要》100卷。隨後,王溥又編纂了《五代會要》30卷。這兩部書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會要體著作,體例完備,影響深遠。
- 後世仿效: 宋代以後,官方或私人學者仿效《唐會要》、《五代會要》的體例,補撰或新撰了多個朝代的會要,如《宋會要輯稿》(清人徐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西漢會要》、《東漢會要》、《秦會要》、《三國會要》、《明會要》、《清會要》(或稱《清會典》,性質相近)等,形成了貫穿多個朝代的“會要”系列。
-
價值與意義:
- 制度史研究的基石: 為研究中國曆代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經濟形态、文化政策等提供了最系統、最集中的原始材料。
- 保存珍貴史料: 許多原始檔案早已散佚,會要體著作因其彙編性質,保存了大量在其他史書中難以見到的珍貴史料。
- 便于檢索利用: 其分門别類的體例,極大地方便了後世學者按專題查找和研究相關制度。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該辭典的“會要”詞條提供了标準的學術定義和曆史概述,是權威的工具書解釋。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為綜合性大型辭典,《辭海》對“會要”的釋義簡明扼要,點明其體裁特點和代表著作。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 《唐會要》([唐]蘇冕、[唐]楊紹複等撰,[宋]王溥編,中華書局點校本): 作為會要體史書的開山之作和典範,其本身的内容和編纂體例就是對“會要”最直接的诠釋。研究該書的序言、凡例及内容分類,是理解“會要”含義的根本途徑。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唐會要》。
- 《中國史學史》(白壽彜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論述史書體裁發展的章節中,會詳細分析會要體的起源、特點、發展及其在史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來源:白壽彜主編《中國史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國曆史文獻學》(楊燕起、高國抗主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該教材在介紹史部文獻類别時,會對“政書”類下的“會要”體進行專門介紹,說明其文獻學特征和價值。來源:楊燕起、高國抗主編《中國曆史文獻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會要”是中國古代史籍中一種獨特的體裁,專指分門别類彙編一朝或數朝典章制度及其沿革的史料性著作,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會要”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具體用法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抽象概念:綱領、要領或關鍵
- 基本含義
源自《漢書·藝文志》的“會要者,謂能通要務”,指通曉事物的核心要領或把握關鍵事務的能力。
- “會”意為通曉、理解,“要”指重要事務或核心要素。
- 三國魏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到“據會要以觀方來”,強調通過把握綱領來預見未來趨勢。
二、具體文獻:典章制度彙編
- 史書體裁
指分門别類記載某一朝代典章制度、文物故實的書籍,如《唐會要》《明會要》等。
- 這類書籍系統整理政治、經濟、禮儀等制度,是研究古代曆史的重要資料。
- 例如《唐會要》詳細記錄了唐代的行政規範和社會變遷。
補充說明
- 詞源演變:早期強調“通曉要務”的能力,後衍生為記錄制度的文獻體裁。
- 現代應用:作為成語時較少使用,更多用于指代曆史典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會要書籍的内容,可參考《唐會要》《五代會要》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篁暴察苞谷贲若編菅逼掯不毈不耦裁當昌明童子超凡出世成風城墉赤繩系足穿房入戶除托瘁瘁代北單輕單一誕膺對針烽警風雨無阻父憂挂搭乖巧嚎啕大哭河心槐花黃,舉子忙鑒昭濬池隽爽看議老虎竈鄰首亂政論質鹭序鴛行麥乳精麪坊難吃疲役破涕蒲菜搶占前元僑人人才申都設心送鬼湯孫聽伺鼃音閏位武元響廊向日葵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