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晉 南北朝 時稱流寓江南的北方人為僑人。《隋書·食貨志》:“ 晉 自中原喪亂, 元帝 寓居 江 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冊第四章第一節:“ 東晉 政權免除僑人賦稅徭役負擔的規定,吸引了大批北方的勞動人民渡 江 南下。”
(2).踩高跷的人。《列子·說符》“昔有異技幹寡人者” 晉 張湛 注:“謂先僑人。”《說文·人部》“僑,高也” 清 桂馥 義證:“《列子·說符》篇‘異伎’ 張 注雲‘僑人’;《山海經·長股國》 郭 注‘今伎家僑人象此。’ 馥 案:北方伎人足繫高竿之上跳舞,作八僊狀,呼為高橇,當作此僑。”
“僑人”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流寓江南的北方人。西晉滅亡後,中原百姓為躲避戰亂南遷至長江流域,東晉政權将這部分移民稱為“僑人”,并設立“僑州郡縣”進行管理。他們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對南方經濟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
文獻依據:
指踩高跷的人。這一含義源自古代雜技表演,可能與“高跷”的方言發音或動作形态相關。
文獻依據:
當代語境中,“僑人”偶爾被引申為海外僑民,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常用“華僑”一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文獻原文,可參考《隋書》《列子》注疏及現代史學研究資料。
僑人是指在自己祖國以外的地方居住或定居的人,特指中國人在國外生活工作的人。既包括移民他國的人,也包括暫居他國的人。僑人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亻(人)和丂(刀旁)。亻表示人,丂表示小刀,表示僑人離開自己的祖國,在他國謀生。
僑人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那時的人們稱中國各地出去的人為“僑人”。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特指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的意思。
僑人分别由人和刀兩個部首組成。人(亻)是左邊的部首,一共有2畫;刀(丂)是右邊的部首,一共有2畫。
僑人的繁體字為僑人。
古時候,僑人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又稱僑野、喬人。
1. 他是一位僑人,已經在美國定居了十年。
2. 這個僑人在國外開辦了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3. 僑人之間互相幫助,形成了一個緊密的社區。
僑民、僑鄉、僑胞、僑眷、僑居、僑社
華僑、海外華人、海外同胞、出國人士
本土人、留在祖國的人、非僑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