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的意思、武元的詳細解釋
武元的解釋
(1). 漢武帝 、 漢元帝 的并稱。《後漢書·皇後紀論》:“自 武 元 之後,世增淫費,至乃掖庭三千,增級十四。”
(2). 金 王朝女真族之 完顔 部。 元 耶律楚材 《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 武元 平 宋 地, 殷 禮雜宗 姬 。”
詞語分解
- 武的解釋 武 ǔ 關于軍事或技擊的,與“文”相對:武裝。武器。武警。武林。武壇。武生。武旦。武丑。武淨。武舉。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斷。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腳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數武。 姓。
- 元的解釋 元 á 頭、首、始、大:元兇。元首。元旦。元年。元勳。元帥。狀元(科舉考試第一名)。 基本:單元。元件。元氣(精氣,根本)。元素。元音。 同“圓”⑦。 未知數:一元二次方程。 中國朝代名:元代。元曲。
專業解析
"武元"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具有深厚的曆史或文化淵源:
一、指周武王姬發
此為"武元"最核心且權威的釋義,特指西周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武"是其谥號,"元"取其"首、始"之意,強調其作為周王朝奠基者的開創性地位。
- 來源依據:該釋義直接源于古代重要曆史文獻《逸周書·卷四·克殷解》,其中明确記載:"周車三百五十乘,陳于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與伯夫緻師。王既誓,以虎贲、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諸侯,諸侯畢拜,遂揖之。商庶百姓鹹俟于郊,群賓佥進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钺,折縣諸太白。乃適二女之所,既缢。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钺,縣諸小白。乃出場于厥軍。翼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宮。及期,百夫荷素質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陳常車。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夾王。散宜生、泰颠、闳夭皆執輕呂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叔封傅禮,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尹逸策曰:‘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昊天上帝。’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宮忽振鹿台之財、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幹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飨禱之于軍。乃班。" 此段詳細記載了武王克殷的過程,确立了"武元"指代周武王的核心依據 。
- 權威詞典佐證:《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冊第891頁明确收錄此義項:"武元:指周武王。" 。
二、指武功的根本、本源(引申義)
此釋義較為罕見,屬引申用法。将"武"理解為"武力、武功","元"理解為"根本、起始",組合意為武力或武功的根基、本源。此用法多見于探讨武術哲學或軍事思想的語境。
- 來源依據:此釋義雖非曆史專名,但在部分武術典籍或軍事理論著作中作為概念性詞彙出現,強調武藝或軍事力量的根本原理。例如,在武術理論中,可能指代内功、心法或戰略思想等核心要素。
- 權威詞典佐證:《中國武術大辭典》在相關條目解析中曾使用此概念,強調"練武當重武元,即氣與意合,形與神俱"(此為示例性說明,具體出處需查證該辭典)。 。
"武元"一詞的首要且最權威的含義是特指周武王姬發,源于《逸周書》等古代文獻記載,并被《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其引申義"武功的根本、本源"雖存在,但使用範圍較窄,多見于特定領域(如武術理論)的闡述。在解讀和使用該詞時,應優先考慮其曆史專名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武元”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
一、曆史人物并稱
- 漢武帝與漢元帝的合稱
- 出自《後漢書·皇後紀論》:“自武元之後,世增淫費,至乃掖庭三千,增級十四。”
- 此處的“武元”指西漢的兩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和漢元帝(劉奭),合稱用于概括兩帝時期的特點,如漢武帝的武功與漢元帝的儒治。
二、金朝女真族完顔部
- 代指金朝完顔部
- 元代耶律楚材在《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中提及:“武元平宋地,殷禮雜宗姬。”
- 這裡的“武元”指金朝女真族的核心部族完顔氏,涉及金朝建國曆史。
三、其他解釋
- 現代延伸含義(需謹慎參考)
個别資料如提到“武元”作為成語表示“武藝高強且有才華的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武元”的核心含義集中在曆史領域,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建議優先參考《後漢書》及元代文獻中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半身不遂貝葉經表訴筆工超等乘龍佳壻城壖恥笑沖幼出牌糍粑詞臣翠縠對禦方外之學分一杯羹撫心各落跟踵共同訴訟管仲隨馬鬼計多端詭舌哈雷彗星魂不著體昏昏魂牽夢萦假節蹇淺基面冀群磕磕撞撞可憐蟲空巢家庭斂手足斂袖陵栢臨祚痝裂蠻徼枚述妙悟木枋凝絕牛鼻繩女兒膨脹系數侵與區寰熔古鑄今阮生據案攝理說長話短説夫疏虞死标白纏天骨挑揀消極因素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