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流淚。《周書·王褒傳》:“且當視陰數箭,排愁破涕。人生樂耳,憂戚何為!” 唐 王績 《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詩:“歛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宋 陸遊 《霜風》詩:“丈夫經此寧非福,破涕燈前一粲然。”《人民文學》1981年第2期:“瞧着他,破涕笑了起來。”
“破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ò tì,屬于書面用語,主要表示停止哭泣、控制情緒的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單獨使用:
多用于描述停止哭泣的動作,常見于古典文獻。
例句:
“歛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 ——唐·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成語搭配:
常與“為笑”連用為“破涕為笑”,表示轉悲為喜。
例句:
“在看到失而複得的洋娃娃後,小妹破涕為笑。”。
“破涕”既是一個動作描述,也承載了情感轉化的文化意義,常見于文學與日常表達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周書·王褒傳》等古籍。
《破涕》是指抑制住自己的悲傷、流淚的意思。當一個人遭遇傷心事或者失落時,常常會感到悲傷而流淚。而破涕則是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讓眼淚流出來。
《破涕》由“破”和“涕”兩個部分組成。
“破”的部首是石部,總筆畫數是10。
“涕”的部首是水部,總筆畫數是10。
《破涕》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史記·陳涉世家》:“每在陳壽母前號泣,曰:‘若他日得志,豈敢破涕而不敢忘’”。這裡的“破涕”即為忍住悲傷。
在繁體字中,“破涕”保留了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破涕的部首和筆畫與現代寫法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1. 在葬禮上,他努力破涕而不讓自己落淚。
2. 她終于忍不住心中的悲傷,破涕長聲哭了起來。
3. 外婆去世後,她一直破涕不多,默默地守着外婆的墓。
破泣、破涕為笑、淚眼婆娑
抑泣、克制淚水、壓抑悲傷
放淚、哭泣、哀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