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烽警的意思、烽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烽警的解釋

報警的烽火,亦借指戰亂。 南朝 梁 任孝恭 《答魏初和移文》:“輒勒緣邊境屯戍,各息烽警。旌旗晝卷,刁鬥夜停。”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八:“臣解秩時實無烽警。” 清 姚瑩 《遊攬山記》:“及來 廣州 ,值海盜内躪,烽警日聞,足不出者一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烽警

烽警(fēng jǐng)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烽”與“警”二字構成,專指古代通過烽火傳遞的軍事警報。其核心含義為利用烽火台發出的敵情警示信號,屬于軍事防禦體系的專用術語。


一、字義解析

  1. 烽:

    指烽火,即古代邊防在高台點燃煙火傳遞軍情。《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信號”,其形制為“晝則舉烽(煙),夜則舉火”(《墨子·號令》)。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警:

    意為警戒、警報,強調對突發危險的緊急示警。《說文解字》注:“警,戒也”,引申為對軍事威脅的快速響應機制。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二、詞義内涵


三、曆史背景與制度

烽警制度始自周代,成熟于漢代,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裡一城”的防禦網。據《居延漢簡》記載,烽火信號分四級:


四、文化意象

烽警在文學中常承載家國憂患的象征。如宋代陸遊“烽火照高台”的悲慨,或清代顧炎武“烽警一朝至,流離遍九州”的亂世寫照,均以烽警為意象,映射戰争對社會的沖擊。

來源:《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

: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2007年。

: 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

: 張德芳《居延漢簡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年。

: 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華忱之《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

網絡擴展解釋

“烽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指古代通過烽火傳遞敵情信號的警戒系統。
  2. 引申含義
    後擴展為形容高度戒備、警惕性強的狀态,或直接代指戰亂。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三、使用場景

  1. 軍事領域
    描述戰争時期的警戒狀态,如“邊境屯戍,烽警不息”。
  2. 日常比喻
    借指對危機或挑戰的嚴密防範,如“公司面臨競争,全員如臨烽警”。

四、相關詞彙

五、權威性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用例,部分網頁(如)因權威性較低僅作輔助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愛染百夫良白色收入不脫充仞出人命倒吊大序頓相鵝籠書生萼綠君翻撷祓除耕紡拱肩廣而言之黑松厚生利用回簡椒闼鸠尾雷鼗漣而砻鑄卵幕杯寐魇濛漪麪起餅闵念魔侯羅彭澤潛林绮懷琴斷朱弦青管欺軟怕硬遒隽屈害塞拉利昂三頭六臂賞口山字肩設或神通式闾耍筆杆説本黍豚素和鹔鷞塌掉套鞋田貨頭腦湯蛙鳴鸱叫枉累瓦筒萎落相思曲獻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