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忿疐 ”。亦作“ 忿懫 ”。發怒。《禮記·大學》:“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鄭玄 注:“懥,怒貌也。或作懫,或為疐。”《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杖之銘曰:惡乎危?於忿疐。惡乎失道?於嗜慾。惡乎相忘?於富貴。”《書·多方》“叨懫日欽” 孔 傳:“故亦惟有 夏 之民,貪叨忿懫而逆命。” 宋 司馬光 《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實,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嘗見其有忿懥之色,矯妄之言。” 汪東 《革命今勢論》:“苟有讀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湧雲集,揮之不去。”
忿懥(fèn zhì)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情緒激烈波動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憤怒、怨恨而情緒激動,難以自控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解析其詳細意義與用法:
憤怒至失控
指因強烈的憤恨或不滿導緻情緒爆發,表現為面容改變、言行失态。
《漢語大詞典》 釋為:“憤怒怨恨,形于顔色。”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因怒而氣盛”的心理狀态。
怨恨郁結
側重内心長期積壓的憤懑,如《禮記·大學》經典用例: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此處指怨恨情緒會擾亂心智的平和。
二字組合強化了情感阻塞後劇烈宣洩的意象,屬典型的心理狀态描寫詞。
《禮記·大學》(儒家經典)
“忿懥”與“恐懼”“好樂”“憂患”并列,作為需克制的四種偏執情緒,體現儒家修身思想。
原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參考:中華書局《禮記譯注》)
《朱子語類》(理學著作)
朱熹闡釋“忿懥”為“怒之甚者”,強調其超越一般惱怒的激烈程度。
詞彙 | 側重含義 | 情緒強度 |
---|---|---|
忿懥 | 憤怒失控,形于外 | ★★★★☆ |
憤怒 | 一般性生氣 | ★★★☆☆ |
憤懑 | 郁結于心,未爆發 | ★★☆☆☆ |
恚怒 | 因不滿而生恨(書面語) | ★★★☆☆ |
該詞今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哲學思想或文學創作領域,日常口語中已罕用。需注意其與“憤懣”“憤慨”等詞的語境差異——“忿懥”更強調情緒外顯的失控感。
說明:因權威線上詞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未開放免費網絡版,釋義依據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出版的經典辭書及古籍注本。建議查閱紙質版《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611頁或《禮記》通行注譯本以獲完整解析。
“忿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憤怒、發怒的情緒狀态。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忿懥”是一個與憤怒相關的古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 zhì,強調因外界刺激引發的劇烈情緒反應。其用法多見于經典文獻,現代語境中可結合修身養性的理念理解其深層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權威詞典。
哀焭安步按臨半道不謝朝階踔絶出庭費初筵倒繃孩兒二十八宿防樊凡世非德輔職該洞幹坼槁項公儲弓仗劀拭過位寒豔好高鹜遠泓浄患疾渾一似嘉客賤卑解凍水即即足足稽質倔彊考館撩蜂撥刺理懷零光片羽祈報切循窮瘁氣壯山河鵲瑞任土作貢三戶三蕭碑聲名赫奕笙箫神祗石城水墨泰山盤石題主通私抟據隤納旺發務時相救銜志罅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