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澤的意思、口澤的詳細解釋
口澤的解釋
謂口飲潤澤。《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孔穎達 疏:“謂母平生口飲潤澤之氣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詞語分解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澤的解釋 澤 (澤) é 水積聚的地方:大澤。湖澤。潤澤(潮濕)。沼澤。 金屬或其他物體發出的光亮:光澤。色澤。 恩惠:恩澤。澤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洗濯。 汗衣,内衣。 澤 (澤) ì 古同“釋”,解散。
專業解析
"口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口中津液留下的痕迹,尤其指遺留在器物(如杯、碗等)上的唾液印記。該詞帶有濃厚的文言色彩和情感内涵,常用于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深切懷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
本義與字面解釋:
- 口:指人的嘴巴。
- 澤:本義指水聚集的地方、光澤、潤澤,引申為液體、濕潤的痕迹。
- 合義:字面意思即“口中津液留下的濕潤痕迹”。這通常指人使用過的器皿上殘留的唾液印記。
-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口澤”超越了其字面含義,成為了睹物思人、懷念亡親的象征符號。看到或使用逝去親人(尤其是父母)生前用過的杯盞等物品,看到上面殘留的印記(口澤),會引發強烈的思念之情。這體現了儒家文化中深厚的孝道和慎終追遠的思想。
- 因此,“口澤”常與“手澤”(指先人遺物上留下的手汗痕迹或手寫的墨迹)并用,泛指先人遺留下來的、帶有其生命痕迹的物品,承載着後人的哀思與記憶。例如成語“手澤口澤”或“手澤之存,口澤之氣存”都表達了這種情感。
-
經典出處與用法:
- 該詞的經典出處見于儒家典籍《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這句話深刻闡釋了“手澤”與“口澤”作為情感載體的意義:父親去世後不忍心再讀他讀過的書,因為上面有他手迹的痕迹;母親去世後不忍心再用她用過的杯碗,因為上面有她口澤的氣息。
- 後世文學作品中,常以此典表達對亡親的哀思。例如,清代文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寫道:“此先兄手澤也,泣而識之。” 雖此處用“手澤”,但“口澤”的用法語境與之相同。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口澤”一詞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悼念文字、文言色彩較濃的作品或對古典文獻的引用和闡釋中。它承載的是一種深沉、含蓄的緬懷情感。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對“口澤”的詞義有明确收錄和解釋,包含其本義及引申的懷念之義。
- 《禮記·玉藻》(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提供了“口澤”一詞最原始、最具文化内涵的出處和語境。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也收錄了“口澤”一詞,并解釋其含義為“尊長或敬重的人用過的物品上留下的唾液的痕迹”。
- 古代文學作品與注疏: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等,雖非直接解釋詞義,但提供了該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實際運用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
“口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口澤”指口飲潤澤留下的痕迹,尤其指逝去長輩(如母親)在生前使用過的器物上殘留的口水漬痕。該詞承載着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常見于表達孝道或睹物思人的語境中。
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
出自《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孔穎達疏注:“謂母平生口飲潤澤之氣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意為母親去世後,子女因杯盞上留有母親生前的口澤痕迹而不忍使用,體現對亡母的追思。
-
文化内涵
古代中國重視孝道,“口澤”通過具體的生活痕迹,将情感寄托于器物,反映了“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
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多用于描述對逝者的懷念,如“睹物思人,口澤猶存”。
- 禮儀文化:體現傳統喪葬和祭祀中“保留遺物”的習俗。
權威性說明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古漢語詞彙,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搜索結果中多個網頁(如、3、4、5)均引用《禮記》原文,但部分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凹透鏡拔親悲雨唱手抽樣調查床上疊床大好蕩決頓塌鵝笙泛鬥梵林翻天覆地風旛風光旖旎蜂合蟻聚副相該攝弓鞬孤棟過名姑翁顧言含凍核叙淮夷回向恚責魂銷目斷見人際會風雲蹐跼急流勇退擊滅救守卷藏俊賢款約連號廖仲恺隆祚馬尿蒙巾捏誣刨工牽子傾嶮輕圓柔蔬傷味審判權守瘗睡王蜀子死庫容通可哇喇哇喇險特銜薪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