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口飲潤澤。《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孔穎達 疏:“謂母平生口飲潤澤之氣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口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口澤”指口飲潤澤留下的痕迹,尤其指逝去長輩(如母親)在生前使用過的器物上殘留的口水漬痕。該詞承載着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常見于表達孝道或睹物思人的語境中。
文獻來源
出自《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孔穎達疏注:“謂母平生口飲潤澤之氣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意為母親去世後,子女因杯盞上留有母親生前的口澤痕迹而不忍使用,體現對亡母的追思。
文化内涵
古代中國重視孝道,“口澤”通過具體的生活痕迹,将情感寄托于器物,反映了“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古漢語詞彙,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搜索結果中多個網頁(如、3、4、5)均引用《禮記》原文,但部分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查證。
《口澤》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人說話或文字表達時所具有的流暢、貼切、生動等特點。下面将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口澤》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澤”,其中“口”是指嘴巴的意思,而“澤”則表示潤澤、滋潤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口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文獻中,常常用“口”的形象來比喻說話或表達。而“澤”則代表潤澤、濕潤,引申為言辭的滋潤。因此,《口澤》形容人的言辭生動、有韻律。
《口澤》的繁體字為「口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的《口澤》寫作「口澤」。
1. 他的辯才了得,每次演講都能夠準确表達自己的觀點,充滿了口澤。
2. 這部小說的文字流暢,給人一種口澤的感覺。
形聲字:“口”和“澤”都是常見的漢字部首,可以組成很多其他的形同義詞,如:口齒、口才、口角等。
近義詞有:辭章、辭令、辭藻。
反義詞有:枯燥、乏味、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