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堿地。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山東 瀕海之地,一望滷潟,不可耕種。”
“鹵潟”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鹽堿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鹵潟”指因海水或鹽分浸漬形成的貧瘠土地,土壤鹽堿化嚴重,難以耕種。例如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提到“山東瀕海之地,一望滷潟,不可耕種”。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
“潟鹵”一詞也常見,與“鹵潟”同義,均強調土地的貧瘠性。例如成語“潟鹵之地”比喻環境惡劣、資源匮乏的區域。
現代多用于地理或農業領域,描述土壤鹽漬化問題,如黃河三角洲、濱海地區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來源。
《鹵潟》這個詞指的是一種地名,具體是指沿海某些地區的鹽池或鹽田。它源于我國古代對于鹽的稱呼和相關地理特征的描述。
《鹵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水”和“疋”,其中“水”是主部首。“鹵”部的筆畫數為15,“潟”部的筆畫數為14。
《鹵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人們在鹽堿地區從事鹽業生産,為了方便管理和稱呼,将鹽池或鹽田稱為“鹵潟”。這種稱呼方式也反映了古代人們對于鹽業的重視。
《鹵潟》的繁體字為「滷穡」。
在古代,人們以簡化的方式書寫漢字。《鹵潟》一詞在古代有可能以「鹵澤」或「鹵汱」等形式書寫。
1. 這片鹵潟是當地重要的鹽産區。
2. 他們利用鹵潟的資源開展鹽業,為地方經濟做出了貢獻。
鹵田、鹵池、鹽潟、鹽田
鹽田、鹽池
非鹽地、湖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