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座席的西頭。古代賓主相見,以西為尊,主東而賓西。《韓詩外傳》卷六:“夫倡而不和,動而不僨,中心有不合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
(2).撤除宴席。《晉書·武帝紀》:“帝雖從 漢 魏 之制,既葬除服,而深衣素冠,降席撤膳。哀敬如喪者。”
降席(jiàng xí)是古漢語中的禮儀用語,指從坐席上起身離位,以示謙恭或敬意。這一動作常見于古代君臣、師徒、主客等場合,表達對尊長或重要事務的莊重态度。以下從釋義、典籍用例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說明:
字義分解
合義:離開座位,起身站立,含謙退、敬讓之意。
禮儀内涵
降席是古代“避席”(離席示敬)的同類行為,多用于以下場景:
《禮記·曲禮》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降席而謝。”
解讀:陪侍尊長時,若對方有疲倦之态,侍者應主動告退,并離席行禮緻歉,體現尊卑禮數。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間接關聯)
記載宴飲禮儀中“避席”之例,與“降席”行為相通,均屬禮制規範。
釋“降”字第7義項:“離開座位,表示謙敬”,引《禮記》例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0卷,頁831。
釋“降席”為“離席,以示恭敬”。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678。
分析先秦坐席禮儀與身份象征,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12-115。
(注:因古籍原文線上資源有限,部分文獻未提供鍊接,但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要求。)
“降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古代賓主相見時,以西為尊,主人坐東側,賓客坐西側。因此“降席”指代座席的西頭位置,屬于尊賢禮士的禮儀體現。例如:
指在特定場合(如喪禮期間)主動撤去宴席以示哀敬。例如: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降席”解釋為高位者讓座給低位者的成語,但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明确出現,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解讀,建議以古籍用例為準。
背帶悲素絲柏拉圖采戰钗鸾成反比叢錯從軍行翠帷翠筱道體鼎铛玉石東轄覆甕高帆工官冠時海碗駻突荒陬宦術儉設借方街鄰金衡具案俱揔匮餓勞倦瘣木樂喪梁窦利己流習藜杖龍鳳菜銮殿眉案磨鍊内老闆骈枝俪葉平則峭峭啟蒙運動窮人秋飈秋駕三薰三沐善治善能少息石澗水蛇順之者興,逆之者亡説語思榦私善送眼烴基偷閑危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