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膑的意思、絶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膑的解釋

折斷膑骨。《史記·秦本紀》:“ 武王 有力好戲,力士 任鄙 、 烏獲 、 孟説 皆至大官。王與 孟説 舉鼎,絶臏。” 張守節 正義:“絶,斷也。臏,脛骨也。” 宋 梅堯臣 《古柳》詩:“卧榦越大鼎,絶臏不可扛。”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餘常勸作詩者,莫輕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 秦武王 舉鼎,有絶臏之患故也。” 章炳麟 《辨詩》:“及武節既衰,馳騁者至於絶臏,猶弗能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絶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絶膑”意為“折斷膑骨”,其中“絶”通“絕”,表示“斷”;“膑”指膝蓋骨或胫骨。這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因外力導緻的骨骼斷裂,尤其是膝蓋部位。

2.曆史典故

該詞與《史記·秦本紀》中秦武王舉鼎的典故相關。據記載,秦武王因力大喜好舉鼎,最終因舉鼎過重而折斷胫骨(“王與孟説舉鼎,絶臏”),後以“舉鼎絶膑”比喻能力不足以承擔重任。

3.文學與引申用法

4.拼音與詞性

5.相關詞彙

“舉鼎絶膑”是常見搭配,強調因不自量力導緻失敗。近義詞可聯想“力不勝任”,反義詞如“遊刃有餘”。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或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膑

絶膑(jué bì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絶」和「膑」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絶」的部首是「糸」,總共有11個筆畫;「膑」的部首是「肉」,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絶膑」是古代刑法中的一種酷刑。罪犯被用繩索綁起來,然後在關鍵部位施加壓力,導緻喪失肢體功能。這種酷刑多用于對付叛國、賊盜等罪行極重的人。在現代文學作品中也常用「絶膑」一詞暗指人們深受打擊、無力反抗的狀态。繁體字為「絕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絶膑」的古代寫法是「絕膑」。在古代的字典或古籍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漢字有些許變化。

例句

1. 他因叛國罪被判絕膑之刑。

2. 經曆了一場失業後,他陷入了絕膑的境地。

組詞

絕望、絕路、絕情等。

近義詞

斬首、滅族、殺戮。

反義詞

寬恕、寬大、仁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