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斷膑骨。《史記·秦本紀》:“ 武王 有力好戲,力士 任鄙 、 烏獲 、 孟説 皆至大官。王與 孟説 舉鼎,絶臏。” 張守節 正義:“絶,斷也。臏,脛骨也。” 宋 梅堯臣 《古柳》詩:“卧榦越大鼎,絶臏不可扛。”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餘常勸作詩者,莫輕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 秦武王 舉鼎,有絶臏之患故也。” 章炳麟 《辨詩》:“及武節既衰,馳騁者至於絶臏,猶弗能企。”
「絶膑」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與曆史語境解析:
字義拆解
詞義定義
該詞字面指膝蓋骨完全斷裂,形容肢體遭受毀滅性損傷。在引申語境中,可隱喻極端痛苦或殘酷遭遇,如《漢語大詞典》收錄其作為「膑刑」的極端表現。
文獻用例
雖未見于經典古籍的直接記載,但結合《漢書·刑法志》對「膑罰之屬五百」的刑罰描述,可推知「絶膑」屬于此類刑罰的嚴重形式。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如描述古代戰争慘狀或比喻重大挫折,例:「市場競争之激烈,幾令企業有絶膑之危」。
(注:引用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修訂版。)
“絶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絶膑”意為“折斷膑骨”,其中“絶”通“絕”,表示“斷”;“膑”指膝蓋骨或胫骨。這一詞源自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因外力導緻的骨骼斷裂,尤其是膝蓋部位。
該詞與《史記·秦本紀》中秦武王舉鼎的典故相關。據記載,秦武王因力大喜好舉鼎,最終因舉鼎過重而折斷胫骨(“王與孟説舉鼎,絶臏”),後以“舉鼎絶膑”比喻能力不足以承擔重任。
“舉鼎絶膑”是常見搭配,強調因不自量力導緻失敗。近義詞可聯想“力不勝任”,反義詞如“遊刃有餘”。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或古典文學作品。
白脫油陛辭啵噜不成體統城牆笞罰綽號處守打剌酥稻菽盜賊公行東方圖書館芳詞更夫句望旱象合同異阍役講古論今擊搏才揭帝竭智盡力畸流洽客胫骨經曆驚女赍捧懻忮開建狂斐利矢留言簿劉永福緑熊席漫吟目逆甯固蹒馬平補起存青于藍缺齾日記簿傷今時辰鐘食幹水緊遂忿蘇洵貪瞋棠棃館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偷換論題團圞拖鞋痿蹷現場會相與小徑小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