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的心意;向來的心願。《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上欲不欺天愧先帝,下不違人負宿心。”《文選·嵇康<幽憤詩>》:“内負宿心,外恧良朋。” 呂向 注:“宿心,謂宿昔本心也。” 唐 陳子昂 《送中嶽二三真人序》:“吾亦何人,躬接茲賞。實欲執青節,從白蜺,陪飲 崑崙 之庭,觀化 玄元 之府,宿心遂矣,冥骨甘焉。” 明 唐順之 《祭弓矢文》:“有事則以戰勝,無事用諸禮儀,匡四方之宿心,竊有冀乎斯技。”
“宿心”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ù xīn,其核心含義為“本來的心意”或“向來的心願”,與“宿願”意義相近,但更強調内心長期堅持的信念或初衷。以下是詳細解析:
“宿”本義為“過夜、停留”,引申為“長久、固有”;“心”即心意。組合後強調“長久存于内心的本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案例,可參考漢典或搜狗百科的詳細釋義。
《宿心》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一直念念不忘、心中長久留存的情感或事物。它代表了一個人對某人或某事的深刻記憶和情感。
《宿心》一詞的部首是宀(宀字旁),共有8個筆畫組成。
《宿心》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篇,意為心中所宿留的情感。相傳,古代有人在夢中會遇到已故的親人或朋友,這個被夢中人長時間滞留的字眼就演變成了“宿心”。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宿心」。
在古時候,漢字“宿心”有時會以“壽心”來寫。不過後來隨着文字的發展演變,逐漸被“宿心”取代成為主要寫法。
她對他的宿心使得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加深厚。
這個故事一直宿心于我,讓我一直銘記于心。
宿命、宿願、宿世、宿舍、宿管
恒心、癡心、執着
放下、忘卻、過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