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錫的意思、頓錫的詳細解釋
頓錫的解釋
謂僧人住止。錫,錫杖。 唐 劉禹錫 《夔州始興寺移鐵像記》:“按此寺始於 宇文周 初,瀕江埤庳。皇 唐 神龍 中,為水所壞。有 波那賴耶國 僧 廣照 浮海而至,頓錫不去,遂移於今道場所。”參見“ 駐錫 ”。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錫的解釋 錫 (錫) ī 一種金屬元素,銀白色,質軟,富延展性:焊錫。錫礦。錫石。錫紙。錫箔。 賞賜:錫命。錫赉。 姓。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頓錫”是一個佛教相關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僧人停留或居住某地。其中:
- 頓:此處意為停留、安置(讀作dùn)。
- 錫:指僧人手持的錫杖,象征身份與行腳修行的工具。
二、詞源與用法
- 佛教語境:源自唐代文獻,如劉禹錫《夔州始興寺移鐵像記》記載僧人廣照“頓錫不去”,指其停留某地修行。
- 與“駐錫”關聯:二者均表示僧人居住,但“駐錫”更常見,強調長期住持寺院;“頓錫”可能側重短暫停留或特定情境下的安置。
三、示例解析
- 古籍用例:“有波那賴耶國僧廣照浮海而至,頓錫不去”(劉禹錫),描述僧人抵達後停留建寺的過程。
四、擴展說明
- 錫杖象征:錫杖是佛教法器,用于警示動物、支撐身體,也代表僧人雲遊修行的身份。
“頓錫”是佛教術語,專指僧人攜帶錫杖在某地停留或居住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錫(dùn xī)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頓(dùn)和錫(xī)。
頓的拆分部首為頁,共6畫。錫的拆分部首為金,共8畫。
頓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化,原指皇帝在朝廷上發布法令或賜予封爵等重要事務。在現代漢語中,頓錫引申為授予教誨、頒發贊許、給予幫助等含義。
頓錫的繁體字為頓錫。
在古時候,頓錫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頓的古體字為䜌,錫的古體字為釸。
以下是頓錫的例句:
1. 這位老師頓錫了他很多有關音樂的知識。
2. 政府領導人對這位科學家頓錫了榮譽勳章。
頓錫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例如:
1. 馬上頓錫:即刻給予幫助或支持。
2. 一頓好錫:給予高度贊許或獎勵。
與頓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授予、賜予、頒發等。
頓錫的反義詞為剝奪、拒絕、撤銷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給您提供滿意的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