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邪6*惡與正直。《漢書·劉向傳》:“今賢不肖渾殽,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 宋 蘇轼 《學士院試<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為《穀梁》者曰: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 清 盧文弨 《注<顔氏家訓>序》:“又引之使略涉載籍之津涯,明古今之治亂,識流品之邪正。”
(2).星體偏離正常運行軌道為邪,不偏為正。《漢書·天文志》:“其伏見蚤晚,邪正存亡……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于天者也。”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伏見蚤晚,謂五星也。日月五星下道為邪。存謂列宿不虧也。亡謂恒星不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邪正漢語 快速查詢。
“邪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邪惡與正直的對立
指人事層面中“邪惡”與“正直”兩種對立品質或行為的區分。例如《漢書·劉向傳》提到“邪正雜糅,忠讒并進”,強調善惡混雜的社會現象。宋代蘇轼《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中也用此詞探讨道德評判标準。
星象學中的引申義
古代天文學中,将星體偏離正常軌道稱為“邪”,符合規律則為“正”。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人通過自然現象類比人事的思維方式。
現代語境下偶見将其作為成語,形容事物兼具善惡兩面性,如“表面正義卻暗藏私欲”。但此用法多見于網絡釋義,權威典籍中未明确記載。
建議需區分具體語境,優先參考《漢書》等經典文獻中的原義,再結合引申義理解。
《邪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左邊的是“邪”部,右邊的是“正”部。
“邪”的拆分部首為“阝”和“牙”,擁有9個筆畫;而“正”的拆分部首為“一”和“止”,擁有5個筆畫。
這個詞令人驚訝的是,它是由兩個相互矛盾的字義組成的。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邪”表示不正常、不正直、不端正;而“正”則表示符合常規、合乎道義、正确。
據古籍記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用來形容有邪惡之氣卻表現得端正得體的人或事物。它用來描述一種獨特的魅力,即使在邪惡之中仍能保持一種獨特的純正和正直。
在繁體字中,“邪正”分别寫作“邪正”和“邪正”,發音相同。這種寫法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通過垂直書寫或橫豎交替書寫來表示“邪正”。例如,使用垂直書寫時,“邪”字位于上方,“正”字位于下方。
這個詞在實際使用中并不常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例句來更好地理解它的含義:
1. 他雖然心存邪念,但行為卻總是邪正不兩立。
2. 此人性情古怪,可以說她是邪正之人。
除了“邪正”這個詞外,還有其他與其相關的組詞。“邪惡”形容一種不正常、不良的行為或思想;而“正直”則表示坦率、真實和誠實。
邪惡、不端、不正直可以被認為是“邪正”的近義詞,而正直、誠實、端正則可被視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