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頭較薄而闊,箭杆較長的一種箭。《清會典圖·武備四·弓箭一》:“皇帝行圍箭二,楊木為笴。其一鈚箭,長二尺九寸,鐵鏃長二寸五分,闊一寸三分,笴首飾黑桃皮,皁鵰羽,羽閒朱,括髤朱,旁裹緑繭。”《清會典·兵部十·武庫清吏司》:“笴用柳木或樺木,首飾鶴羽,鏃以鐵為之,曰鈚箭。”
“鈚箭”是一種古代箭矢,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鈚箭(拼音:pī jiàn)指箭頭較薄且寬、箭杆較長的一種箭。其名稱來源于《漢語大詞典》,屬于傳統冷兵器中的特殊類型。
結構與材質
用途與背景
根據《清會典圖》,鈚箭是清代皇帝行圍(狩獵活動)時使用的專用箭矢,兼具實用性與禮儀性。其較長的箭杆和寬箭頭可能適用于中短距離射獵。
文獻記載
該詞在《清會典·武備四》和陸遊詩句中均有提及,如“一笴他年下百城”中的“笴”即箭杆,間接關聯鈚箭的形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他古代箭矢(如響箭“骲箭”或“髇箭”),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考古研究。
《鈚箭》(pī j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一種精巧而尖銳的箭頭”。它由金屬器具部首“钅”和剝皮部首“矛”組成,并且共有21畫。
《鈚箭》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字形式為「鈚箭」。在古代,人們使用這種箭頭來進行狩獵或戰鬥。它是一種非常鋒利的武器,能夠穿透堅硬的目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鈚箭》,在漢字古代字典中,它的寫法為「鈚箭」,其中的「鈚」字的寫法有稍許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與現代寫法一緻。
1. 射手瞄準目标,毫秒後,鈚箭穿透了靶心。
2. 在古代戰争中,士兵們使用鈚箭保衛城池。
1. 鈚尖(pī jiān):尖銳的箭頭。
2. 弓箭(gōng jiàn):一種用于射擊的武器,包括弓和箭。
3. 投鈚(tóu pī):用弓箭射擊。
近義詞:尖刺、尖頭、利箭。
反義詞:巨矢(jù shǐ)(笨重的箭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