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歎異的意思、歎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歎異的解釋

贊歎詫異。《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後時年十歲,幹理家事,勑制僮禦,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初,諸家莫知者,後聞之,鹹歎異焉。” 唐 戴君孚 《廣異記·崔日用》:“衙畢,使奴取諸寺長生豬。既至,或跛或眇,不殊前見也,歎異久之。”《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大郎又説着大士夢中詩四句,舉家歎異。”


驚歎。《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行修 疑道做夢,卻有老人尚在可證。老人當即辭 行修 而去, 行修 嘆異了一番。” 清 王韬 《淞隱漫錄·海外壯遊》:“至操陸兵,悉以新制神槍,一軍齊放,有若萬道火龍。生觀之,不勝嘆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歎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歎異”由“歎”(感歎、贊歎)和“異”(不同尋常)組合而成,表示對某事感到既贊歎又詫異。例如《後漢書》中記載明德馬皇後年幼時持家有方,旁人“鹹歎異焉”,即衆人既驚訝于她的能力,又由衷贊歎。

二、語境與用法

  1. 情感複合性
    該詞融合了“驚歎”與“詫異”的雙重情感,常見于描述超乎尋常的人或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角色因奇事而“舉家歎異”,既體現驚訝,又含贊歎。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曆史記載、文學作品等,也可在口語中表達強烈感歎(如“真是歎異!”)。

三、曆史用例

四、近義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或《初刻拍案驚奇》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歎異

《歎異》是一個漢字詞,由“歎”和“異”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歎”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5,依次為橫、豎、撇、捺、提。

“異”字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7,依次為豎、橫、折、豎、橫、豎、撇。

來源

《歎異》意為對某件事情感到驚歎、奇怪或不同尋常。歎異的來源是古代人們對于世界萬物的觀察和思考。

繁體

繁體字的寫法為「嘆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字形會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将“歎”字拆分為“口”和“千”,表示一個人張口發出聲音,表示歎息,而“異”字則與現代字形相似。

例句

1. 他對這個擁擠的城市感到歎異。

2. 面對這樣壯觀的風景,我不禁發出一聲歎異。

組詞

歎道、歎息、歎服

近義詞

驚異、驚奇、驚詫

反義詞

平常、正常、無奇不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