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棄戒律。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且闕行之臣,猶求祿位;毀禁之侶,何慚供養乎?”
“毀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宗教/戒律語境 指破壞或違背戒律規範,常見于佛教或修行相關的文本。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歸心》中“毀禁之侶”即指違背戒律的修行者。
現代成語釋義 由“毀”(破壞)與“禁”(禁止)組合而成,表示對事物進行摧毀并加以限制的雙重行為。該解釋多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的引申義項。
補充說明:
建議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閱讀,優先考慮戒律違背的釋義。
毀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為「殳」和「示」,分别代表着「戈」和「示」兩個部首。毀禁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毀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最初出現在《詩經·邶風·綢缪》中。在古代,毀禁主要用來形容喪失、毀壞和禁止等意思。
在繁體中,毀禁的寫法與簡體相同,仍然是「毀禁」兩個字。
在古代,毀禁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毀禁」是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毀禁」的例句:
1. 這次的地震毀禁了許多房屋。
2. 法律嚴禁對文物進行毀禁。
3. 戰争帶來了大規模的毀禁。
與「毀禁」相關的常見組詞有:
1. 毀壞
2. 破壞
3. 摧毀
4. 禁止
5. 喪失
與「毀禁」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毀損
2. 抵制
3. 破壞
與「毀禁」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保護
2. 維護
3. 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