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王弼 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聘享嘉會,則唯餚饌旨酒……饕淫所階,百疾所附,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百喻經·愚人食鹽喻》:“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
“口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常用來形容因過度攝入某種味道(如過鹹、過膩)而導緻的味覺失調現象。
詞義解析
“爽”在此處意為“差失、偏差”(王弼注《老子》中解釋為“失口之用”),因此“口爽”字面可理解為味覺出現差錯,無法正常辨别味道。例如《老子》中“五味令人口爽”即指過多雜亂的滋味會麻痹味覺。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經典《老子》第十二章,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并列,強調感官享樂過度的危害。後世文獻如嵇康的《答難養生論》和佛經《百喻經·愚人食鹽喻》中也引用此詞,進一步闡釋其哲學與生活寓意。
現代延伸用法
在現代語境中,“口爽”有時被引申為口感爽快(如提到“入口爽滑”),但這屬于語義擴展,并非原典含義。
“口爽”既可指味覺失靈的本義,也可在特定語境下形容口感體驗,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口爽是一個普通話詞彙,用來形容味道好或口感舒適的食物。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口和爽。下面将進一步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口爽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爽。口是指嘴巴的意思,而爽則表示舒適、愉快。口的五筆字形碼是212,爽的五筆字形碼是34512。
《口爽》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它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作形容詞來描述食物的美味。繁體字形為「口賞」。
《康熙字典》中有關于爽字的古時候寫法,如「爽」的小篆寫法為「爽」,今文寫法為「爽」。
1. 這道菜非常好吃,口爽至極。
2. 吃了一口冰涼的西瓜,感覺異常爽口。
3. 真不愧是大廚親手制作的,每一道菜都那麼口爽。
衍生出的詞彙有:口感、爽口、爽快、口水橫流等。
近義詞:美味、好吃、可口、惬意。
反義詞:難吃、不入味、澀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