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兇猛的動物。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三折:“轉過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裡面藏着甚麼狼蟲虎豹。”
(2).比喻惡人歹徒。 賀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縣長財主,狼蟲虎豹。”
“狼蟲虎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泛指兇猛動物
該成語字面上指自然界中具有攻擊性的猛獸,包括狼、虎、豹等。其中“蟲”并非昆蟲,而是古漢語中對某些動物的通稱,如“大蟲”指老虎,“長蟲”指蛇。
比喻惡人歹徒
引申義用于形容兇殘暴虐的惡勢力或陰險狡詐之人。例如《白毛女》中“縣長財主,狼蟲虎豹”即用此意,暗指剝削階級的殘暴。
該成語通過具象的猛獸組合,既描述自然界的危險生物,又隱喻人類社會中殘暴無情的勢力,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強化危機氛圍或批判現實黑暗。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
《狼蟲虎豹》是一個成語,表示形容污穢、兇惡、殘忍、兇險之事物或人。
《狼蟲虎豹》的拆分部首是犭、虍、虍、虍。其中,犭是狗的部首,虍是虎的部首。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到拆分後的組成部分,如下:
《狼蟲虎豹》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寓言故事。狼、虎、豹是山林中的猛獸,而蟲代表小巧卻兇惡的昆蟲。它們在古代被用來象征惡勢力、兇殘的人或事物。
在繁體字中,《狼蟲虎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經曆了許多變化。關于《狼蟲虎豹》的古代寫法并不明确。然而,根據古代文獻和字形演變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斷出它們的古代寫法應該與現代相似。
這條街上的賣淫、賭博、******活動,真是狼蟲虎豹,不得善終。
組詞:狼煙四起、狼狽為奸、虎頭蛇尾、豹變、虎視眈眈
近義詞:惡勢力、兇險
反義詞:善良、和平、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