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春陵的意思、春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春陵的解釋

春申君 和 信陵君 的并稱。 漢 班固 《西都賦》:“節慕 原 嘗 ,名亞 春 陵 。” 唐 李白 《扶風豪士歌》:“ 原 嘗 春 陵 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案《呂氏》之修撰也,廣招俊客,比跡 春 陵 ,共集異聞,拟書 荀 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春陵是中國古代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詞,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基本釋義

“春陵”原指漢代諸侯封地名。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春陵最初為西漢元朔五年(前124年)所置侯國,漢景帝之孫劉買受封為春陵侯,封地位于今湖南省甯遠縣東北。東漢時期,春陵侯家族遷徙至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市南),形成“南陽春陵”這一新的地理坐标。

二、曆史沿革

作為行政區劃,春陵在不同朝代有沿革變化:《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載錄,西魏時期曾改南陽縣為春陵縣,轄境包含今湖北隨州、棗陽部分地區,至隋開皇三年(583年)廢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則标注“春陵故城”位于棗陽縣東南,與漢水流域的軍事要塞相關聯。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創作中,“春陵”常被用作曆史典故。杜甫《春陵行》以“春陵”代指戰亂後的凋敝景象,宋代《樂府詩集》收錄此詩時特别标注:“春陵,漢侯國名,借喻民生疾苦”。明代楊慎《升庵詩話》也提及該地名在懷古詩中的象征意義。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春陵”作為文化遺産符號,常見于湖北棗陽、湖南甯遠的地方志及旅遊文獻,如《棗陽市志》将古春陵城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在語言學領域,《古漢語通假字字典》指出“春”與“舂”存在通假現象,故“春陵”或與當地水利設施“舂溪”有關。

網絡擴展解釋

“春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春申君與信陵君的并稱,指代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政治人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春陵”是春申君(黃歇)與信陵君(魏無忌)的合稱。兩者均為戰國四公子(另兩位為平原君、孟嘗君),以養士、謀略聞名。

  2. 詞源背景

    • 春申君:楚國重臣,曾輔佐楚考烈王,封于吳地(今江蘇蘇州)。
    • 信陵君:魏國公子,以“竊符救趙”事迹著稱,禮賢下士。

二、文學引用與用法

  1. 古籍例證

    • 班固《西都賦》:“節慕原嘗,名亞春陵”(“原嘗”指平原君、孟嘗君)。
    • 李白《扶風豪士歌》:“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
      以上詩句均将“春陵”與其他公子并列,凸顯其曆史地位。
  2. 文化象征
    該詞常用于形容招賢納士、豪傑輩出的時代或群體,如唐代劉知幾《史通》中比喻呂不韋門客衆多時提到“比迹春陵”。


三、易混淆概念

需注意與“舂陵”(chōng líng)區分:後者為漢代地名(今湖北棗陽),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祖籍,與“春陵”無直接關聯。


四、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春陵”多出現于曆史研究或文學賞析,例如描述戰國門客文化或引用古詩文時。查字典類工具(如滬江詞典)收錄該詞時亦側重其曆史專指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戰國四公子的事迹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史記·春申君列傳》《史記·魏公子列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暴風疾雨匾打側卓斥然翠霧蟺緒雕淪定準東服洞下都伯峉峉耳擇燔煨負帶庚泥诟如不聞古刹苽米賀宴鴻稀鱗絕奬勸健浪肩辇噭噪機不旋踵桀骜自恃楶棁之材隽材砍砸器款迓阃席勞課聯防立車珑珑論言緑房馬蔺甿戶面揚敏悟鬧台派賞評閲謙言晴綸曬坪上接第一版贳器店手胼足胝率常霜力雙子座束肩斂息笥笈悐悐瓦盎烏員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