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頭上翹,狀如鳥飛的屋脊。 明 李東陽 《題<清明上河圖>》詩:“城中萬屋翬甍起,百貨千商集成蟻。”參見“ 翬飛 ”。
“翚甍”是一個由“翚”和“甍”兩個古漢語詞彙組成的複合詞,多見于古典文獻中,具體含義如下:
翚(huī)
本義指五彩羽毛的野雞,引申為“飛翔”或“輕揚之态”。《詩經·小雅》有“如翚斯飛”的記載,形容宮室檐角高翹、如鳥展翅的姿态。
甍(méng)
指屋脊或屋檐,常見于古建築術語。例如“朱甍碧瓦”形容華麗的宮殿屋頂結構。
組合後,“翚甍”多用于描寫古代建築的宏偉與精美,強調屋脊高聳飛揚、如翚鳥展翅的視覺效果。例如:
“翚甍耀日,飛檐淩雲”(形容宮殿屋頂在陽光下閃耀,檐角高聳入雲)。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但在唐宋詩詞或建築典籍中偶見。其意象常與“華美建築”“帝王氣象”相關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探究,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建築術語辭典》等專業資料。
《翚甍》(huī méng)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高大宏偉的宮殿”。該詞常用來形容建築物的宏偉壯麗。
《翚甍》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羽”部,右邊是“疆”部。它的總筆畫數為21筆。
《翚甍》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翚翚》中,原意為高飛的大鳥。“甍”也可解釋為房梁。後來逐漸引申為宏偉的建築物。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舊時漢字寫法常有變化,但《翚甍》這個詞的寫法一直保持穩定。沒有出現過其他古漢字寫法的記錄。
1. 宮殿前的翚甍聳立,給人一種莊嚴而壯觀的感覺。
2. 他們在山頂修建了一座翚甍宮殿,成為鎮上的地标。
翚翛(huī xiāo):形容鳥兒高飛。
甍脊(méng jǐ):建築物房梁的頂部。
莊嚴、壯麗、宏偉
破敗、簡陋、狹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