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處事沒有固定不變的準則,要擇善而從。《鬼谷子·忤合》:“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陶弘景 注:“主善為師,故無常師。”
“事無常師”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拼音:shì wú cháng shī
核心含義:指處理事務沒有固定不變的準則,應靈活選擇最優方法,即“擇善而從”。
(注:以上解釋綜合參考漢典、樂樂課堂、國學大師等權威來源)
《事無常師》是一句成語,意為在處理事情時,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指導或教導,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應變。
《事無常師》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四個部首:言、無、巾、攵。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事無常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楊慎所撰的《雜說》一書中。該書談到處世和治國之道,強調實際問題不可能有一套固定的解決方案,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
《事無常師》的繁體字為「事無常師」。
在古代,《事無常師》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原意。例如,「事無常師」也是古代常見的寫法。
1. 處理問題時,我們必須靈活應變,因為在事情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況,事無常師。
2. 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教導我們如何應對不同的挑戰,我們必須自己去摸索,事無常師。
1. 事難為師
2. 事無巨細
3. 事半功倍
1. 憑機應變
2. 不拘一格
3. 因地制宜
1. 好逸惡勞
2. 死闆教條
3. 一成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