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奪的意思、剽奪的詳細解釋
剽奪的解釋
(1).擄掠。《後漢書·劉盆子傳》:“ 三輔 郡縣營長遣使貢獻,兵士輒剽奪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兼以瘴癘不毛,番夷剽奪,風日慘澹,有冬無春,行役之艱,於此為極。” 曹之骐 《騰越光複紀略》:“始事之初, 文光 與各軍約:申紀律,禁剽奪,違者以軍法從事。”
(2).抄襲。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中》:“樂府自 晉 失傳,寥寥千載,拟者彌多,合者彌寡。至於 嘉 隆 ,剽奪斯極。”
詞語分解
- 剽的解釋 剽 ā 搶劫,掠奪:剽掠。剽竊。剽襲。剽賊。 輕捷:剽悍。剽輕。剽疾。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奪的解釋 奪 (奪) ó 搶,強取:搶奪。掠奪。巧取豪奪。強(僴 )詞奪理。 争先取到:奪得最後勝利。奪魁。奪冠(刵 )。 沖開:奪門而出。 喪失,削除:剝奪。褫奪(剝奪)。奪志(改變志向或意願)。 晃動:光彩
網絡擴展解釋
“剽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1.擄掠、搶奪(財物或利益)
- 基本定義:指通過暴力或非法手段強行奪取他人財物或資源,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強調行為的不道德性。
- 曆史用例:
- 《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兵士辄剽奪之”,描述士兵掠奪百姓財物的行為。
- 清代魏源在《聖武記》中提到“番夷剽奪”,指邊疆民族對資源的劫掠。
2.抄襲、竊取(成果或作品)
- 引申含義:在文化或學術領域,指未經允許竊取他人創作成果,如文章、觀點等。
- 文學批評:明代胡應麟在《詩薮》中批評當時文人“剽奪斯極”,暗指對前人作品的過度模仿與抄襲。
使用場景與情感色彩
- 貶義性質:該詞多用于譴責不道德或非法的行為,如軍事掠奪、學術不端等。
- 現代關聯:當代語境下,第二層含義更常見,常與“剽竊”混用,但“剽奪”更強調主動奪取的暴力性。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詩薮》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剽奪的意思
剽奪是一個動詞,指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别人的財物或權利,進行抄襲或竊取。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剽奪的拆分部首是刀,筆畫數為8刀+5又一點。
來源
剽奪一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中,是曹雪芹創作的一個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剽奪一詞源自于古文中的“剽竊”和“奪取”兩個詞語,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含義。
繁體
剽奪在繁體字中寫作「剽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剽奪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剽奪」。
例句
1. 他用剽奪别人的作品為自己謀利。
2. 這個公司一直以來都以剽奪他人技術為生。
組詞
剽竊、抄襲、盜取、竊取
近義詞
侵占、竊取、偷竊
反義詞
守法、正當、公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