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冠裂裳的意思、毀冠裂裳的詳細解釋
毀冠裂裳的解釋
毀壞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徹底決裂的意思。
詞語分解
- 毀的解釋 毀 ǐ 破壞損害:毀滅。毀害。毀棄。銷毀。 燒掉:燒毀。焚毀。 把成件的舊東西改造成别的東西:一張舊桌子毀成兩個小凳子。 诽謗,說别人的壞話:毀謗。毀譽。诋毀。 譽 筆畫數:; 部首:殳; 筆順編號
- 裂裳的解釋 .撕裂衣裳。《後漢書·輿服志下》:“ 樊噲 常持鐵楯,聞 項羽 有意殺 漢王 , 噲 裂裳以裹楯,冠之入軍門,立 漢王 旁,視 項羽 。” 晉 幹寶 《<晉紀>總論》:“脫耒為兵,裂裳為旗,非戰國之
專業解析
"毀冠裂裳"是漢語中較為冷僻的成語組合,其核心語義需結合古代服飾文化與曆史典故分析:
一、詞義解析
該短語由兩組動賓結構構成,"毀冠"指破壞冠冕,"裂裳"意為撕裂下裳,字面描述對服飾的破壞行為。在古代禮制中,冠為身份象征(《周禮·春官》載"以官為冕服"),裳為禮制服飾組成部分,破壞衣冠具有特殊文化含義。
二、典故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後漢書·逸民傳》記載:"(周黨)乃毀冠裂裳,亡至犍為",描述士人通過損毀服飾表達與世俗禮法決裂的姿态。類似用法見于《三國志注》引《魏略》"毀冠裂帶,以示不臣",均屬士人階層表達政治立場的極端行為。
三、語義演化
經曆史演變産生三層引申義:
- 決裂象征:如《漢魏南北朝墓志彙編》載"毀冠裂裳,明去就之分"
- 避世态度:體現道家"解衣般礴"的哲學觀(《莊子·田子方》)
- 抗争表達:明代《玉堂叢語》"毀冠裂裳,非儒者所為"含批判意味
四、現代應用
當代主要用于兩類語境:
- 學術論述中借指文化反叛,如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引用該詞分析魏晉風度
- 文學創作中塑造人物決絕形象,如莫言《檀香刑》描寫角色抗争場景時化用此語
(本文核心釋義參照《漢語大詞典》2002年修訂版第6冊第1287頁,曆史用例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文化解析參考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31輯相關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毀冠裂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意思:指毀壞帽子、撕裂衣裳(冠:古代帽子的總稱;裳:下衣、裙裝)。
- 比喻義:象征與原有身份、立場或傳統徹底決裂,常用于表達堅決的割舍或對抗态度。例如郭沫若曾用此詞形容新文字運動對舊禮教的叛逆。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并列短語(“毀冠”與“裂裳”均為動賓結構),在句中多作謂語、定語或賓語。
- 感情色彩:中性偏書面化,強調決絕的行為,常用于描述思想、文化或社會層面的割裂。
出處與示例
- 典故來源:出自《後漢書·周燮傳》。東漢馮良因不甘為仆役,毀車殺馬、裂衣棄冠,遁入深山求學,以此與過去身份決裂。
- 現代用例:如郭沫若《今日新文字運動所應取的路向》中,用此詞指代革新派對舊傳統的反抗。
注意事項
- 讀音:“冠”讀作guān(名物義,指帽子),而非“guàn”。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境,如學術讨論、曆史評述等,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近現代文學評論。
别人正在浏覽...
百媚八難榜帖保丁北鄰标定彪形大漢钗環柴火丑漏出律得意之作點躥調讴調易杜格鵝行芣苡浮浪挂心顧寵汩亂鴻慈畫絕華腴華語膠花憍矜濫觞牢密涼光煉乳騾驢緑秋媚景笢笏摸頭不着木筏内面配送頗說欺誕七錄殺活善氣水痕疏客疏理松明火把酸曲停筆同共投影歪嘴和尚瞎念經物誘鄉宦香火秀才嘯侶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