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冠裂裳的意思、毁冠裂裳的详细解释
毁冠裂裳的解释
毁坏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彻底决裂的意思。
词语分解
- 毁的解释 毁 ǐ 破坏损害:毁灭。毁害。毁弃。销毁。 烧掉:烧毁。焚毁。 把成件的旧东西改造成别的东西:一张旧桌子毁成两个小凳子。 诽谤,说别人的坏话:毁谤。毁誉。诋毁。 誉 笔画数:; 部首:殳; 笔顺编号
- 裂裳的解释 .撕裂衣裳。《后汉书·舆服志下》:“ 樊噲 常持铁楯,闻 项羽 有意杀 汉王 , 噲 裂裳以裹楯,冠之入军门,立 汉王 旁,视 项羽 。”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脱耒为兵,裂裳为旗,非战国之
专业解析
"毁冠裂裳"是汉语中较为冷僻的成语组合,其核心语义需结合古代服饰文化与历史典故分析:
一、词义解析
该短语由两组动宾结构构成,"毁冠"指破坏冠冕,"裂裳"意为撕裂下裳,字面描述对服饰的破坏行为。在古代礼制中,冠为身份象征(《周礼·春官》载"以官为冕服"),裳为礼制服饰组成部分,破坏衣冠具有特殊文化含义。
二、典故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后汉书·逸民传》记载:"(周党)乃毁冠裂裳,亡至犍为",描述士人通过损毁服饰表达与世俗礼法决裂的姿态。类似用法见于《三国志注》引《魏略》"毁冠裂带,以示不臣",均属士人阶层表达政治立场的极端行为。
三、语义演化
经历史演变产生三层引申义:
- 决裂象征: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载"毁冠裂裳,明去就之分"
- 避世态度:体现道家"解衣般礴"的哲学观(《庄子·田子方》)
- 抗争表达:明代《玉堂丛语》"毁冠裂裳,非儒者所为"含批判意味
四、现代应用
当代主要用于两类语境:
- 学术论述中借指文化反叛,如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引用该词分析魏晋风度
- 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决绝形象,如莫言《檀香刑》描写角色抗争场景时化用此语
(本文核心释义参照《汉语大词典》2002年修订版第6册第1287页,历史用例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文化解析参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31辑相关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毁冠裂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词义解析
- 字面意思:指毁坏帽子、撕裂衣裳(冠:古代帽子的总称;裳:下衣、裙装)。
- 比喻义:象征与原有身份、立场或传统彻底决裂,常用于表达坚决的割舍或对抗态度。例如郭沫若曾用此词形容新文字运动对旧礼教的叛逆。
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并列短语(“毁冠”与“裂裳”均为动宾结构),在句中多作谓语、定语或宾语。
- 感情色彩:中性偏书面化,强调决绝的行为,常用于描述思想、文化或社会层面的割裂。
出处与示例
- 典故来源:出自《后汉书·周燮传》。东汉冯良因不甘为仆役,毁车杀马、裂衣弃冠,遁入深山求学,以此与过去身份决裂。
- 现代用例:如郭沫若《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中,用此词指代革新派对旧传统的反抗。
注意事项
- 读音:“冠”读作guān(名物义,指帽子),而非“guàn”。
-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语境,如学术讨论、历史评述等,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延伸用法,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近现代文学评论。
别人正在浏览...
安眉待眼鼇山白决爆趠波痕伧荒驰芳创改大雪纷飞顶梁骨蹲点扉页分床同梦风人体覆席羔鴈归老后师华工蕙兰颉羹坚顽稼轩长短句孑居尽美拘缀开鑛开驶宽适阃教狼胥民航莫不逾侈谋结疲乏不堪貔虎铅水齐编青雀门奇逸趋时奉势儒书僧自恣日上纲上尊酒身无寸铁树柯输氧素褐隼集陈庭梯河恫瘝在抱土瓜推迻渥眷无脸霞巾相觑小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