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擾亂。 三國 魏 徐幹 《中論·考僞》:“昔 楊朱 、 墨翟 、 申不害 、 韓非 、 田駢 、 公孫龍 汩亂乎先王之道,譸張乎 戰國 之世。”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考亭解中庸》:“然此既曰性,則有氣質矣,又安可合人物而言,以自汩亂其本原也。” 清 龔自珍 《大誓答問五》:“ 歐陽 何其勤於復 孔子 之舊, 伏生 何其勇於汩亂 孔子 乎?”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世本》:“然 秦 書竟據《史記》及 韋氏 《國語解》、《左傳集解》所言,以意增補,取盈卷帙,大非輯古佚書之體, 茅氏 譏其汩亂,蕩無疆界,是也。”
(2).治與亂。《宋史·範純禮傳》:“自古天下汩亂,繫於用人。”
(3).混亂。
“汩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ǔ luàn,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擾亂
指幹擾、破壞原有的秩序或規則。例如三國魏徐幹《中論·考僞》中提到,楊朱、墨翟等學派“汩亂乎先王之道”,即擾亂了古代聖王的治國理念。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也提到“自汩亂其本原”,強調對根本原則的擾亂。
治與亂
結合“汩”的本義(治水、疏通)與“亂”的對比,表示治理與混亂的辯證關系。《宋史·範純禮傳》記載:“自古天下汩亂,系於用人”,指國家興衰與人才任用密切相關。
混亂
單純描述無序、紛雜的狀态。例如清代龔自珍在《大誓答問》中批評伏生“汩亂孔子”,即混淆了孔子的思想。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現代研究,可參考《中論》《宋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