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 指漢語
(1).猶好話。《文子·精誠》:“昔 南榮趎 恥聖道而獨亡于己……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後世,智絡天地,察分秋毫,稱譽華語,至今不休,此謂名可強立也。”
(2).漢語。 唐 劉知幾 《史通·言語》:“而 彥鸞 ( 崔鴻 )修僞國諸史, 收 ( 魏收 ) 弘 ( 牛弘 )撰《魏》《周》二書,必諱彼夷音,變成華語,等 楊由 之聽雀,如 介葛 之聞牛,斯亦可矣。” 宋 範正敏 《遯齋閑覽·證誤》:“餘嘗思之,蓋夷音無正音,用華語譯不能無訛謬。” 清 馬建忠 《適可齋記言·拟設繙譯書院議》:“又或轉請西人之稍通華語者為之口述,而旁聽者乃為仿佛摹寫其詞中所欲達之意,其未能達者,則又參以己意而武斷其間。”
“華語”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一、基本定義 “華語”主要指現代标準漢語,即普通話,是海外華人對漢語的常用稱呼。其拼音為huá yǔ,注音為ㄏㄨㄚˊ ㄩˇ。
二、與“漢語”的關系 • 狹義上:二者可互通,但“華語”更強調現代通用性,特指普通話; • 廣義上:涵蓋中國大陸、港澳台、新馬等華人地區的漢語變體; • 曆史差異:古代文獻中“華語”曾指“好話”(如《文子·精誠》記載的稱譽華語)。
三、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海外華人社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将普通話稱為“華語”,區别于方言(如粵語、閩南語)。國際交流中,華語作為文化紐帶,全球超10億人使用。
四、語言特征 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例句如“練習華語”“學好華語”等常見于語言學習場景。
可通過漢典或語言學專著獲取更系統的語言學解析。
《華語》是指中華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即現代漢語。它是中國主要地區的官方語言,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被廣泛使用。
《華語》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
- 部首: 華(花)
- 筆畫數: 華(8畫) 語(7畫)
《華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末年,用于概括中原方言和南方方言的詞彙及語音。後來,隨着漢字的演變和語言的發展,它逐漸成為了整個漢語語系的總稱。
《華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華語」,表示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華字的寫法稍有區别。例如,華字的簡化形是由「花」字與「十」字組合而成,而在繁體字中用「華」字表示。
1. 《華語》是中國的官方語言,廣受歡迎。
2. 許多外國人都想學習《華語》。
1. 華夏(指中國的古稱)
2. 語言(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3. 漢字(中華民族用來書寫的文字)
漢語、中文
外語、非華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