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已的意思、得已的詳細解釋
得已的解釋
(1).謂得以了結。《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 嘗有 櫟陽 逮,乃請 蘄 獄掾 曹咎 書抵 櫟陽 獄掾 司馬欣 ,以故事得已。”
(2).謂出于自己的意願。 唐 王昌齡 《箜篌引》:“何用 班超 定遠侯 ,史臣書之得已不?”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今者欲奉親數千裡而歸先生,會須就州學,欲入太學,則日已迫,遂棄而不顧,則望以充父母養者,無所勉從,此豈得已哉?”《元典章·兵部一·逃亡》:“隨路民戶,或困於公役,或逼於私債,逃竄失業,諒非得已。”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已的解釋 已 ǐ 止,罷了:學不可以已。死而後已。 表示過去:已經。事已至此。已往。業已。 後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已忽不見。 太,過:不為已甚。 古同“以”。 未 筆畫數:; 部首:己;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得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核心含義
-
得以了結
指事情能夠結束或解決,常用于描述困境或糾紛的終止。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意為項梁通過書信溝通,使案件得以了結)。
-
出于自身意願
表示行為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如唐代王昌齡詩句“史臣書之得已不?”,以及宋代曾鞏的相關用法,均強調主觀意願。
二、現代用法與搭配
- 常見于否定句式:如“迫不得已”,表示因外界壓力無法按本意行事(例:“他迫不得已換了工作”)。
- 與“不得已”的區分:
“得已”側重主動達成或自願選擇,而“不得已”強調被迫無奈(如“迫不得已”)。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三、延伸注意
部分中等權威來源(如、8)提到“得已”作為成語表示“滿足現狀”,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現代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已(dé y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達到了某個狀态或程度,沒有必要再追求或改變了”。拆分部首是彳(chì)和心(xīn),筆畫數為6。該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得”和“已”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繁體字為“得已”。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字形演變,可以得知古時候“得已”的漢字寫法雖然不同于現代,但與現代字形有着一定的關聯。
以下是“得已”一詞的例句:
1. 事情已經做到了這個程度,你應該滿足了,不要再追求更多了。
2. 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可以得已而安心了。
和“得已”相關的組詞有:
1. 不得已:表示無奈,迫不得已的意思。
2. 意猶未盡:表示對某件事情或經曆的滿意,感覺還不夠。
“得已”的近義詞有:
1. 滿足:表示對某種需求或期待達到了預期或滿意。
2. 心滿意足:表示内心非常滿意,沒有遺憾。
“得已”的反義詞是“未得”,表示未達到某種狀态或程度。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