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已的意思、得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已的解釋

(1).謂得以了結。《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 嘗有 櫟陽 逮,乃請 蘄 獄掾 曹咎 書抵 櫟陽 獄掾 司馬欣 ,以故事得已。”

(2).謂出于自己的意願。 唐 王昌齡 《箜篌引》:“何用 班超 定遠侯 ,史臣書之得已不?”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今者欲奉親數千裡而歸先生,會須就州學,欲入太學,則日已迫,遂棄而不顧,則望以充父母養者,無所勉從,此豈得已哉?”《元典章·兵部一·逃亡》:“隨路民戶,或困於公役,或逼於私債,逃竄失業,諒非得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已"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文言殘留的否定性短語結構,通常需與否定詞"不"連用構成"不得已"的完整表達,表示"不能夠停止、不得不如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無可奈何;不能不如此",強調客觀條件迫使下的被動選擇。

從構詞法分析,"得"在此作助動詞表示客觀允許,"已"作動詞表示停止,二者結合形成的短語需依托否定副詞才能構成語義完整的表達。這種結構常見于古代漢語,如《史記》中"吾得已乎"即典型用法。

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常見搭配有:

  1. 不得已而為之:指被迫采取某種行動
  2. 萬不得已:強調極端情況下的最後選擇
  3. 實出不得已:說明行為的無奈性

《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司法文書中常作為法定從輕情節的表述,如"犯罪嫌疑人系出于不得已實施防衛",體現法律語言的嚴謹性。需要注意的是,單獨使用"得已"不符合現代漢語規範,須與否定詞構成完整短語才能準确表意。

網絡擴展解釋

“得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核心含義

  1. 得以了結
    指事情能夠結束或解決,常用于描述困境或糾紛的終止。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意為項梁通過書信溝通,使案件得以了結)。

  2. 出于自身意願
    表示行為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如唐代王昌齡詩句“史臣書之得已不?”,以及宋代曾鞏的相關用法,均強調主觀意願。

二、現代用法與搭配

三、延伸注意

部分中等權威來源(如、8)提到“得已”作為成語表示“滿足現狀”,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現代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銅謗诋北山文比例尺嘲亵除邪懲惡刺股慈愍大和上當世吊國雕雞琱辇杜黜多個哆噅惡色繁條翻修楓木風習腐散複職龜象鹄闆惠利彙齊浃洽進幹九蘭駿奔走窠叢魁卓堀礨枯腔鬎鬁頭樂勳連隊龍戰虎争陸凱貴盛郿塢沒字碑膩香鵬舉平定辟啟起忏切對豈巨輕騎簡從擎拳青鐵茸線屬續稣舒蹄足王傅校察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