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用圓模制成的茶餅。 太平興國 初,用龍鳳模特制,專供宮廷飲用。 慶曆 間 蔡襄 又制小團茶,以為貢品。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 宋 李清照 《鹧鸪天》詞:“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團茶是中國古代制茶工藝的重要形态,特指将茶葉緊壓成團狀的茶制品。其釋義可從四方面解析:
定義與形制
團茶亦稱"餅茶",以蒸青茶葉為原料,經搗碎、模壓、烘焙制成圓餅狀,表面常飾龍鳳紋樣。《中國茶葉大辭典》将其定義為"宋代主流茶類,屬緊壓茶中的團塊型制",重量規格有"小龍團""密雲龍"等,直徑約二寸至五寸不等。
曆史演變
該制茶法始于唐代,陸羽《茶經》記載"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至宋代達到鼎盛。北宋徽宗時期建安北苑官焙所制"龍團鳳餅"被列為貢茶,據故宮博物院《宋代茶事考》顯示,大觀元年(1107年)創制的"禦苑玉芽"每餅值金二兩。
文化影響
團茶承載着宋代點茶文化精髓,蔡襄《茶錄》詳述其"碾羅過篩,注湯擊拂"的飲用程式。日本京都大德寺仍保存着南宋徑山寺團茶制作技藝,印證了該工藝對東亞茶道的深遠影響。
現代價值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有宋代鎏金銀茶籠、茶碾等團茶器具,其形制被雲南普洱茶七子餅、福建白茶茶磚等現代工藝繼承,2017年杭州G20峰會重現的"宋代點茶"表演即基于團茶文化複原。
“團茶”是宋代至明清時期的一種茶葉形制,具有特殊的曆史文化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團茶指用圓模壓制成餅狀的茶葉,主要用于宮廷貢品。其制作始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以龍鳳模具塑形,又稱“龍鳳團茶”。蔡襄在慶曆年間(1041-1048年)改進工藝,制成更精細的“小團茶”,八餅僅重一斤,成為高級貢品。
宋代詩詞中常見團茶意象,如李清照“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鹧鸪天》),将品團茶與文人雅趣結合。
如今“團茶”多指曆史茶品或仿古工藝茶,部分普洱茶仍沿用團形壓制,作為傳統文化符號存在。
注:部分網頁(如)将“團茶”解釋為“團結合作”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及詞典,可能為誤植或引申義,需謹慎采用。
按喝安足班彩璧玉參部察勘塵屑尺刀寵旌從恿撺嗾篡僞撺越打剌孫典業斷編殘簡對還豐詞風發粉頭榦河涫涫慣偷歸畝桂罇還祭诃利帝母懷憶花柳場黃耆江靡嗟痛即景生情驚眼浸尋舉眼無親澇田面拜秒表明禋默想難素毆除埤污企矩蚑行蠕動圈栊缺如日高日上入說聖代釋冕疏牾同盡團夥為意汙濺相書閑漢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