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即龍須草。也叫蓑衣草。
蓑草(suō cǎo)是禾本科植物拟金茅的别稱,在不同地區有多個别名,如龍須草、山草、羊草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植物學特征
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40-70厘米,葉片狹長呈線狀,頂端有花序。其纖維細長且堅韌,是優質造紙原料,被譽為“造紙之王”。
生長環境與分布
主要生長于幹熱河谷區的坡地,如四川會理、會東等地,雲南、貴州等地也有分布。耐旱性強,適合降水量少但熱量豐富的環境。
經濟用途
因纖維含量高(達58.13%),廣泛用于制造高級紙張,尤其在出口紙張生産中不可或缺。
藥用價值
全草可入藥,性味甘淡、平涼,具有清熱消炎、止血明目等功效。主治感冒、肝炎、外傷出血等症,内服或外敷均可。
如需更全面的植物圖譜或藥方配伍,可參考《中醫中藥網》《滬江詞典》等來源。
《蓑草》是指一種植物,常見于水邊或濕潤的地方,有着細長的葉子和白色的花朵。它的草莖可以制作成蓑衣,所以得名蓑草。
《蓑草》的部首是艸(草部),由這個部首可以知道它與草有關。
拆分成簡體字的筆畫如下:
蓑(8畫):艹(3畫) + 從(5畫)
草(9畫):艹(3畫) + 欠(4畫) + 人(2畫)
《蓑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例如杜牧的詩《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有一句:“解蓑草,碎縷衣。”提到了蓑草的寓意和用途。
繁體字“蓑草”為「簑草」。
古時候的《蓑草》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仍然以艸部作為部首,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
1. 春風吹過,湖邊的蓑草搖曳生姿。
2. 農民将蓑草編織成漂亮的蓑衣。
蓑衣、蓑帽、蓑笠、蓑篷、蓑船、蓑疏
簑草的近義詞有:蒲草、河葦、蘆葦
沒有明顯的與蓑草相反的詞彙,因為它是一種植物名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