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驚畏懼。聳,通“ 悚 ”。《新唐書·裴度傳》:“ 度 諫曰:‘比陛下月率六七臨朝,天下人知勤政, 河朔 賊臣皆聳畏。’”《朱子語類》卷一二九:“為相正要以進退人才為先,使四夷聞知,知所聳畏。”
“聳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ǒng wèi,其核心含義為震驚畏懼。以下是詳細解釋:
部分解釋誤将“聳”理解為“高聳”(如),但根據權威來源,此處“聳”實為“悚”的通假,與物理高度無關。
“聳畏”是古漢語中表達強烈畏懼的詞彙,需結合語境理解其通假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朱子語類》等文獻原文。
《聳畏》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使人感到驚恐和害怕的事物或情景,引起内心的驚慌和不安。
《聳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卩),代表手部;右邊是“禾”(⺾),代表禾字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聳畏》在古代漢語中常用于形容物體高大而令人畏懼的樣子,後來逐漸引申為心理上的畏懼。此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正月》:“巡狩方疆,神考革福。聳在豳居,慶會南國。”而在繁體字中,“聳畏”這個詞的寫法仍然保留。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聳畏》的古時寫法為“聳畏”,有些偏旁部首的形狀略有差異,整體呈現出古樸的風格。
1. 山勢險峻,景色壯麗,但也給人一種聳畏的感覺。
2. 當聽到外面傳來的尖叫聲時,她感到一陣聳畏,不敢繼續往前走。
1. 聳立:高大突出地矗立。
2. 畏懼:害怕,對某事或某種情況産生恐懼。
3. 恐懼:内心對于某種事物或情景的強烈害怕感。
1. 驚恐:因突然的驚慌或害怕而表現出來的情緒。
2. 驚慌:遇到突發事件或緊急情況時,内心不安和害怕的情緒。
安撫:使人平靜下來,減輕内心的不安。
寬慰:對他人的困擾或不安給予慰藉和安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