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棍。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陈侍御》:“ 嘉靖 中一监生曰: 邓玉堂 ,不知何许人,家 復成桥 旁,饶貲财,交结诸贵人,相引为声势。畜虎棍数十人,遇 江 上贾舶至者,令其党假充诸色人,给事贾人所……写伪券怵之曰:‘某年而祖父游 金陵 ,负我金若干。’贾人多错愕不能辨。其党又大言恫喝,或居间游説胁持之。往往如数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卑职又闻 李州同 以虎棍罢市等事,并封 卢世标 原词申报宪臺。”
“虎棍”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虎棍(拼音:hǔ gùn)指“恶棍”,即凶恶霸道、欺压他人的无赖之徒。这一词义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如顾起元《客座赘语·陈侍御》中记载,嘉靖年间有人蓄养“虎棍”数十人,通过伪造契约、恐吓等手段欺诈商贾。
需要注意的是,“五虎棍”是民间传统表演项目(如花会、高跷等),属于武术类艺术形式,与“恶棍”含义无关。这一名称可能源于表演中使用的器械或套路,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如今“虎棍”作为独立词汇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民俗研究。若需表达类似含义,现代汉语更倾向于使用“恶霸”“地痞”等词汇。
《虎棍》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指的是一种用来驱赶虎、狼等野兽的长棍。
《虎棍》的拆分部首是虍和木,总计17个笔画。
《虎棍》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由虍(表示虎)和棍(表示长棍)两个字合成而来。
《虎棍》的繁体字为「虎棍」。
在古代,汉字「虎棍」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古代文献和字画作品中的记载来了解其形态变迁。
1. 他手持虎棍,勇敢地面对猛兽的袭击。
2. 此地曾经是猎人们使用虎棍驱赶野兽的重镇。
虎爪、棍棒、老虎、棍子等。
虎杖、兽棍、狼棒等。
绵软、软棍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