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僧人跪坐緻敬的禮節,右膝着地,豎左膝危坐,倦則兩膝姿勢互換。又稱互跪。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上·耆域》:“以 晉惠 之末至於 洛陽 ,諸道人悉為作禮, 域 胡跪,晏然不動容色。”《景德傳燈錄·第二祖阿難》:“雪山中有五百仙人,覩茲瑞應,飛空而至,禮 阿難 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阿難 默然受請。” 明 宋濂 《孚中禅師信公塔銘》:“其弟子 似桂 謁 濂 於禁林,合掌胡跪而為言。”參閱《法苑珠林》卷二八、《釋氏要覽》卷中。
胡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跪坐姿勢,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禮儀含義,主要源于佛教儀軌與西域習俗的融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胡跪指單膝跪地的姿勢,通常以右膝着地、左膝豎立,身體重心落于右腳,呈半蹲半跪狀。這一姿勢區别于中土傳統的雙膝跪地(長跪),具有鮮明的外來文化特征。其名稱中的“胡”表明源自古代西域或北方遊牧民族習俗,後隨佛教傳入中原。
動作規範
據佛教典籍《釋氏要覽》載:“胡跪者,謂右膝着地,豎左膝危坐。” 此姿勢便于起身與行禮,符合遊牧民族生活習性,後被佛教吸收為禮佛、忏悔的規範動作。
文化融合
南北朝時期,佛教東傳将胡跪融入宗教儀式。敦煌壁畫中常見供養人胡跪形象(如莫高窟第428窟),體現其對中原禮儀的影響。中原本土典籍如《禮記》強調雙膝跪地(“坐皆伏跪”),而胡跪的傳入豐富了傳統禮制。
長跪為雙膝觸地、臀部離踵,表莊重(如《戰國策》“秦王長跪而謝”);胡跪則單膝着地,姿态更靈活,多用于日常或非正式場合。
佛教戒律中,胡跪多為男性所用,女性則行“互跪”(雙膝交替跪地),體現古代禮儀的性别差異。
釋“胡跪”為“右膝着地,豎左膝危坐”,強調其西域淵源。
對比“坐”與“跪”,指出中土跪姿需雙膝并攏,側面印證胡跪的異域性。
記載僧侶“胡跪合掌”忏悔的儀軌,反映其在宗教實踐中的普及。
胡跪不僅是身體姿态,更承載文化交流的符號。魏晉至唐宋,隨佛教本土化,胡跪逐漸融入民間禮儀,但明清後因文化保守性而式微,僅在部分佛教儀式中保留。
參考文獻來源:
“胡跪”是古代一種源自西域少數民族或佛教的跪姿禮節,具體解釋如下:
胡跪是古代僧人及佛教信徒常用的緻敬姿勢,主要特點為右膝着地、左膝豎立,身體重心置于右腳,呈半蹲半跪姿态。疲倦時可左右膝交替互換,因此也稱“互跪”。
低權威來源提到“胡跪”作為成語表示“無故下跪”,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現代誤傳。主流釋義仍以佛教禮儀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禮儀的演變,可參考《高僧傳》《景德傳燈錄》等文獻。
鼇峯八蠶拜折子别具慧眼波累鄽邸陳言老套愁寂丑肉垂祉初旨代表團導闆大晟府大圓智墊踹窩地脂讀不舍手鍍鋅放綻番守繁鄭封彌紛員負物郭巾恒泛虎侯彙粹監本兼道郊辭敬勤靜智瘠瘵課議孔乙己诳飾彍騎輪扶愍兇南北朝評話棄文存質确論散樂三馬色膽如天水險水資源竦動梭織湯團壇盞鐵勒通時達變文瑞樓無所不在享宴析圭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