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僧人跪坐緻敬的禮節,右膝着地,豎左膝危坐,倦則兩膝姿勢互換。又稱互跪。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上·耆域》:“以 晉惠 之末至於 洛陽 ,諸道人悉為作禮, 域 胡跪,晏然不動容色。”《景德傳燈錄·第二祖阿難》:“雪山中有五百仙人,覩茲瑞應,飛空而至,禮 阿難 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阿難 默然受請。” 明 宋濂 《孚中禅師信公塔銘》:“其弟子 似桂 謁 濂 於禁林,合掌胡跪而為言。”參閱《法苑珠林》卷二八、《釋氏要覽》卷中。
“胡跪”是古代一種源自西域少數民族或佛教的跪姿禮節,具體解釋如下:
胡跪是古代僧人及佛教信徒常用的緻敬姿勢,主要特點為右膝着地、左膝豎立,身體重心置于右腳,呈半蹲半跪姿态。疲倦時可左右膝交替互換,因此也稱“互跪”。
低權威來源提到“胡跪”作為成語表示“無故下跪”,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現代誤傳。主流釋義仍以佛教禮儀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禮儀的演變,可參考《高僧傳》《景德傳燈錄》等文獻。
胡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沒有底理、毫無道理地跪拜或行跪拜之禮儀。這個詞可以拆分成“胡”和“跪”兩個字。
“胡”字在簡體中文中是歸屬于“胡飯”、“胡扯”等詞彙中的一個字,意思是亂、荒謬的。而“跪”字是指膝蓋彎曲,身體保持直立的動作。因此,“胡跪”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毫無道理地跪拜或行跪拜的意思。
“胡”字的部首是“月”,筆畫數為4畫;“跪”字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12畫。
據考古學家研究,胡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對異族或無道德的統治者進行奴顔婢膝的行為引申而來。在古代社會中,臣民對統治者行跪拜禮是一種尊重和服從的表現。但胡跪則指的是沒有理由或無道理地進行跪拜,是對統治者荒謬行為的嘲諷。
繁體字“胡跪”分别為「胡跪」。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别。根據古籍《康熙字典》的考證,胡跪的古時候寫法為“胡匮”。不過,現在廣泛使用的寫法是“胡跪”。
以下是胡跪的一個例句:“面對不義的行為,我絕不會胡跪。”
以下是一些與胡跪有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