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器名。明宣德窯燒制。琖心有"壇"字,白瓯,質細料厚,形式美觀。又明嘉靖窯出産的壇琖,在小白瓯内燒"茶"﹑"酒"﹑"棗湯"﹑"姜湯"等字,為明世宗經箓醮壇用器。其制作質料,均不及宣德窯。見明谷應泰《博物要覽.新舊饒窯》。
“壇盞”是明代宮廷祭祀用的一種瓷器,其名稱和用途與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壇盞指明代宣德窯和嘉靖窯燒制的祭祀專用瓷器,因器心帶有“壇”字而得名,屬白瓷類,器型規整、胎質細膩。
宣德窯壇盞特點
嘉靖窯壇盞演變
嘉靖年間生産的壇盞在盞心書寫内容擴展為“茶”“酒”“棗湯”“姜湯”等字樣,表明其用途細分至不同祭品盛放。但胎質和工藝較宣德窯粗糙,藝術價值稍遜。
曆史評價
明代文獻《博物要覽》記載,宣德窯壇盞因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被視為上品,而嘉靖窯産品雖延續傳統,卻未能達到前朝水準。
總結來看,壇盞是反映明代官窯祭祀瓷器發展的重要實物,兼具宗教功能性與工藝審美價值。
《壇盞》指的是一種古代裝飾性的器物,形狀類似于壇子或者盞,用于作為香燭台或擺設在室内供人們觀賞。它通常由陶瓷或者瓷器制成,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壇盞》的拆分部首是“土”和“皿”,分别表示土地和容器。它的總筆畫數為13。
《壇盞》這個詞源于古代文字,古籍《爾雅》中有關于壇盞的記載。在古代,壇盞被廣泛用于宗教儀式、廟宇建築和貴族家庭中,被視為一種神聖的物品。
《壇盞》的繁體寫法為「罈盞」。
在古代,壇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包括「壇盞」和「壜盞」。
1. 在古代,壇盞被用于廟宇中供奉神靈。
2. 這座古老的宮殿裡擺滿了各種華麗的壇盞。
1. 壇子:指一種容器,用于儲存或裝載物品。
2. 香燭台:指一種用于放置香燭的台子。
1. 壺:指一種用于盛放液體的容器,形狀類似于壇盞。
2. 盞:指一種矮而粗的容器,與壇盞有相似之處。
1. 碎片:指被打碎或分散的器物,與壇盞的完整性相對。
2. 空洞:指内部為空的容器,與壇盞的實體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