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宴。 宋 王禹偁 《北狄來朝頌》:“使食乎大牢之味,巨鬯之酒,則膻肉酪漿之衆登享讌矣。”
宴飨。古謂帝王飲宴群臣。《左傳·成公十二年》:“世之治也,諸侯間于天子之事,則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禮。”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不得預享宴,不得出觀遊。”
享宴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以酒食款待賓客的宴飲活動,強調主賓共享飲食的社交行為。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與用法:
宴飲款待
指設宴招待賓客的行為,側重主人提供酒食、賓客共同享用的互動場景。
例:《後漢書·皇後紀》載“歲時享宴”,指年節時設宴共慶。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1997年)
共享宴樂
蘊含“共享”之意,強調宴飲中的歡聚氛圍與情感交流。
例:古語“享宴以合歡”,凸顯宴席的社交功能。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
來源:《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
禮儀性宴飲
《宋史·禮志》載“大祀禮成行享宴”,指祭祀後以宴席酬謝參與者。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民俗活動
明代《宛署雜記》記北京風俗:“冬至享宴,一如年節。”反映節慶宴飲傳統。
來源:《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來源:《現代漢語辨析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享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xiǎng yàn
詞性:動詞
結構:“享”為上中下結構,意為祭祀或享受;“宴”為上下結構,指宴請或宴會。
核心含義:
指古代帝王宴請群臣的禮儀性活動,兼具“享禮”(祭祀後的宴飲)與“宴禮”(純宴會)的雙重性質。例如《左傳·成公十二年》記載:“諸侯間于天子之事,則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禮。”。
禮儀性質
享宴不僅是飲食活動,更是一種政治儀式。通過宴飲強化君臣關系或諸侯間的外交聯繫,常見于祭祀、朝貢等場合。
曆史文獻例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今“享宴”一詞已罕用,但可引申為“隆重宴請”之意。需注意其古典語境,避免與現代口語混淆。例如“公司年會仿古制享宴賓客”屬于文學化表達。
暗劣邊縣邊羨碧城布算畜仁出王單行本大貧登實鍛矢二兇發威飛蛾狒狒肺劄風和日煗風人風檐根磨功過狀回繞穢物淨桶吉應局背況漢良比良醖亮锃锃列食骊駕柳絮風賣劍賣嚷兒慢朦騰門人幂平均泡花遷土俏勤兒怯殼兒傾懷絨衣埽愁帚森林生态系統升陟神母夜哭滲勻視同拱璧殊際思力太陽時天陽天籥徒伴萬元相撞翛飒邪曲